話說二○○四年有兩個經濟學家,意識到互聯網、電腦對人類的就業可能會帶來一次大衝擊,所以趁這個衝擊還沒有來的時候,先排排座,看看哪些產業會被衝擊,哪些產業相對是安全的助聽器。 他們覺得從事簡單勞動的人可能夠嗆,比如說寫代碼、大規模的運算,所有幹這些事的人可能夠嗆,這些職業是危險的。 而安全的是什麼?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駕駛。一個人在開車的時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接觸、處理的資訊那是海量的,所以開車這種事情互聯網暫時是搞不動的濾水器。 我們不知道二○○四年經濟學家們說的這個「暫時」是多長久,反正六年之後的二○一○年,《紐約時報》就報導說,谷歌在官網上已經宣佈,他們成功地研發出了自動駕駛汽車,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的幾個州已經跑了十幾萬英里了,而且過程中只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開著車撞了它。這就證明這個東西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了,原來我們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處理的海量資訊,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做到了!在汽車上裝上各種感測器,增加運算速度,每秒二十次探測周圍所有移動物體的狀態,再回饋到電腦的中樞,以此來控制車體的運行。這就是計算能力,包括網路能力、各種各樣的技術能力進步的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從預言不可能實現到真正實現,只花了六年時間美容文憑。 二○○四年,就在經濟學家們做出那個判斷的同時,美國還搞了一個無人駕駛汽車拉力賽,全程一共一百五十英里,好多人用自己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軟體把汽車送去參賽。結果,榮獲第一名的汽車只走了八英里,而且還用了好幾個小時,剩下的車不是被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壓根兒沒有走完。所以,當時人們長出了一口氣:哦!原來人類在駕駛汽車這方面的能力,電腦是無法替代的。可是結果呢?僅僅六年之後的二○一○年,這一切都實現了,快得讓人始料未及。 我們以為互聯網的浪潮對就業的衝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