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很羨慕精通多國語言的人。 大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除基本的廣東話、普通話、英語外, 本身會其他外語的已經比比皆是,更莫說可以用三年時間再學新的外語。 原本以為背包客都一定精通多國語言, 這樣才可以在外地,跟當地人或來自不同地方的旅人溝通。 但原來有時候,只需要心口有個「勇」字, 有樂於分享,願意聆聽的態度,都一樣可以在異地漫遊。 在花蓮認識了一個 32 歲的日本人,他不懂國語,英語又不太好, 只可以很慢地用很簡單的單字去溝通,但他卻可以自已一個在台灣遊歷。 那一晚,我們跟另外兩個中國女生,在房間聊天聊到 2am, 過程有 Google translate、body language,還有不斷的重覆和解釋。 當我們學一種語言,追求發音要準確,詞彙要豐富,句式要複雜多樣, 有時候會忘記,除非是專業或教學的用途和目的外, 語言,其實最重要是說得清楚,聽得明白。 當然,懂得多種語言,特別在旅行的時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不過,有些人有很強的語言能力,但本身的性格和態度,卻令人難以親近; 有些人未必說得很好,但卻願意盡力去表達、去分享,願意用心去聆聽,去了解。 我會比較願意和後者聊天,這其實都已經不是在看你發音有多準確了, 甚至他們可能比別人得到更多,感受到更多。 : Facebook Page: I want to be a Storyteller | 旅行 | 夢想 | 生活 | 文字 | 故事 | 舞蹈 | https://www.facebook.com/bastoryte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