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陪我走到世界盡頭》(Monsieur Ibrahim et les fleurs du coran)處處充滿生活智慧,看完電影之後,會讓人深深思索伊斯蘭信仰,很想「跟著電影去旅行」,到法國巴黎及土耳其,特別是土耳其伊斯坦堡,尋找片中伊博罕先生走過的景點。電影劇情是敘述一名青少年摩摩與雜貨店老人生命與生命碰撞的故事。十多歲的摩摩青成長於缺乏愛的家庭,被父母拋棄的他不知家庭溫馨。他召妓、偷竊,直到樓下雜貨店的老闆伊博罕先生的出現,他的荒唐人生逐漸改變。摩摩從伊博罕先生身上學體會人生,學會愛自己與愛別人。他和摩摩的友情就像電影《中央車站》、《刺蝟的優雅》、《新天堂樂園》一老一少的忘年之交,也是本片的重頭戲。深藏人生智慧的奧瑪雪瑞夫飾演伊博罕先生的演員是我小時在電影《齊瓦哥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看過的帥氣巨星奧瑪雪瑞夫(Omar Sharif)。隨著時間流逝,《陪我走到世界盡頭》裡我們看到的奧瑪雪瑞夫已是年長、慈祥的爺爺了!一路陪著影迷成長的演員也會老去。電影中,奧瑪雪瑞夫的眼神沒有年輕英挺、意氣風發的帥氣,然而卻散發出一種神秘的力量,深藏著許多人生的智慧,像是常懷寬厚、悲憫的伊博罕老先生,用愛感召失去親情的摩摩。伊博罕老先生和摩摩忘年之交的劇情,是這部電影的重頭戲;當他聽到摩摩抱怨住在巴黎窮困的街區,曾告訴摩摩:「只要有心,在哪兒都能發現生活之美。」知道摩摩迷戀於街上阻街女郎的肉體,則以:「我的《可蘭經》裡說,新手從這些專業人士身上開始比較好」。得知摩摩失戀,他表示:「沒關係,你對她的愛、所付出的永遠屬於你,就算她拒絕、也不能改變事實,只是她無福消受。」劇中伊博罕老先生人總是以鼓勵代替說教的話語,雖無血緣關係,但摩摩與老先生的互動,比自己父親一板一眼的親子關係卻更勝一籌。伊博罕老先生可說是摩摩的生活導師,他帶摩摩買新鞋,散步、一起旅行、洗土耳其浴,指引孤獨中成長中的摩摩,從不知所措、茫茫無方向的少年,一步一步地成長,漸漸使摩摩走出迷惘、走出不快樂。老少一起到土耳其旅行在歷史上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性的,本片卻扭轉我們對伊斯蘭穆斯林負面的印象,因為在伊斯蘭的教義中教導信徒,自然而然地去愛身邊需要的人,《陪我走到世界盡頭》不用說教、教條的方式,伊博罕先生的角色恰如一位先知,以身教行出長者的風範,一如伊博罕老先生( Monsieur Ibrahim)之名,伊博罕在猶太教和基督教稱為亞伯拉罕,在《可蘭經》中則是一名受人敬重的先知。為了讓摩摩能夠理解真正的伊斯蘭文化,伊博罕先生好不容易考到駕駛執照,帶摩摩他回到老家土耳其。這趟旅行,他帶著摩摩旅行、去認識世界。沿途邊走邊看,走過許多的地方,見到瑞士的安逸,也看到阿爾巴尼亞的貧窮,在希臘感受到慢活的美好。伊博罕先生曾對他說:「摩摩,我終其一生都很努力地工作,但我也會好好利用時間,享受生活。我不想看到顧客大排長龍?不想賺大錢嗎?不是的。有時也要好好體驗休閒生活。」生命終了,不一定要哀傷後來,到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教堂,那是舉世知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劇中呈現的穆斯林清真寺,與他們在法撩人語錄國巴黎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氛圍。教堂內點燃蠟燭、熏香、入內拖鞋等等中東穆斯林特有的禮俗,還有土耳其蘇菲教派的迴旋舞,不停地轉呀轉地舞出圓形弧線,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蘇菲教派相信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旋轉之中,於是他們透過旋轉的方式,進入冥思。伊博罕先生把摩摩帶入他的故鄉,帶入一處又一處未曾接觸的異文化中,一如片中他把《可蘭經》送給摩摩一樣。伊博罕從沒有試圖改變孩子的信仰,只是單純地讓他去了解世界上還存有另一種信仰、另一種文化。最後,伊博罕終於回到故鄉,卻也走到他生命的盡頭,他告訴摩摩:「死亡不一定要悲傷、痛哭流涕,它也是生命中的一部份,我們一生都會經歷過。」片中,伊博罕在臨終的託付,似乎已將摩摩視為己出,把所有一切傳承給摩摩。摩摩繼承他的雜貨店、繼承他的那本《可蘭經》、繼承他對於人的寬容與關愛。摩摩重新過生活、從伊博罕老先生身上,學會愛自己、學會與生命中的不完美妥協,體會生命與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