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8.20)呼和浩特-呼卓高速-110國道-209國道(宿大同)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區風光 呼和浩特市老城區內,名勝古跡甚多,堪稱「廟宇林立、比似佛國」 呼和浩特市,爲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面臨黃河、北靠陰山,座落於土默川平原上,人口超過百萬。呼和浩特爲蒙古話,意爲青色的城,故亦稱「青城」。原是一座古老的塞外名城,自戰國時,趙武靈王在今托克托縣境內始建「雲中」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池之一,至今大青山依稀可辨的趙長城遺址,依舊在向人們訴說著趙武靈王在呼和浩特大地「變俗胡服,習騎射」的歷史。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36郡,雲中郡就是其中一郡。在爾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各個民族都曾在此留下經營的痕跡。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領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即今日玉泉區境內「庫庫和屯」城,明廷曾賜名為「歸化城」;之後,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又在此基礎擴城屯兵開市,修建了綏遠城。新、舊兩城曾經合併爲歸綏市,西元1954年改稱呼和浩特。 其實,來呼和浩特這個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只是我的旅遊行程的停歇點。固然呼市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城市,不單是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多樣;更多的是完全不同台灣,或者大陸沿海城市的都市風情。但真正吸引我的,主要還是城郊的草原旅遊景點,聽說那裏蒙古草原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鳥語花香,有自駕車旅者最喜愛的濃郁塞外風情,那才是我來內蒙古最主要的目的。 用過酒店所附的免費早餐,七時半離開酒店時寒意逼人,與昨天白天超過三十度的高溫相比,溫差至少在二十度以上,不敢想像冬天時呼市終日積雪的情景。看到有路邊洗車,順便將愛車澈底洗淨,還牠原本亮麗色彩,大陸洗車費各地都一樣-10元。首先參觀建於清雍正年間(西元1723年至1735年),位在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的「五塔寺」,因寺內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寶塔建築,故名。 五塔寺也曾叫慈燈寺,蒙語稱「塔奔.斯普日嘎」,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南面正中有拱門,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 亭北設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簷七層,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層出簷 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五塔寺也曾叫慈燈寺,蒙語稱「塔奔.斯普日嘎」,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雖然只剩五塔,但門票仍要15元,並不便宜。五塔裡保存的就是據說來自印度的金剛座舍利塔。在這裏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為什麽五塔寺這樣小呢?據說當時建塔的時候,寺裏的喇嘛貪污被綏遠縣衙告到了朝廷,因為喇嘛捨得花錢把事情給化解了。 沒想到喇嘛懷恨在心,反過來又誣告縣官,說他在修城牆的時候,在其中一個城角的位置上偷工減料,縮小了原本建城規模,貪污了修城牆的工程款,結果縣官因為沒錢打理倒被法辦了!呵呵,不知道是真還是假,不過那城牆還真見到了,只是很殘舊了,在現代的城市中顯得那樣的滄桑。如果說和後來參觀的大召相比,我更喜歡五塔寺,也許因為這裏遊客和香客都很少吧! 金剛座舍利寶塔通高16.5公尺,由塔基、金剛座、塔頂五個方形舍利寶塔構成。塔身爲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優美,比例嚴謹,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塔身外面飾以雕刻塗釉加工預製的琉璃磚,在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的琉璃用受光強烈的桃簷和塔刹作重點裝飾。塔身下層用三種文字刻寫金剛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金剛座平面作「凸」字形,建於約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層爲束腰須彌座,束腰部分爲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束腰的上部有七層短挑簷,第一層簷下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雕刻的金剛經全文,刻工細緻。從第二層到第七層簷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 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有拱門,旁爲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的無梁殿東西角有摟梯通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簷七層,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層出簷。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在金剛座舍利寶塔背面(即北面)的山牆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中有「須彌山分佈圖」,西面是「六道輪迴圖」。塔後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最為珍貴,天文圖直徑144.5公分,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刻恒星270座,星數1550餘顆。天文圖上清楚地標示28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裏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黃道圈等。 天文圖的「圖例說明」部分,將7顆星豎排成一列,在每顆星的右側注明了星的等級,由蒙古文分別標明。有關專家介紹說,從天文圖的署名「欽天監繪製天文圖」來看,可以判斷這是中國清朝官方(欽天監是清朝廷主管天文地理的機構)繪製的星圖。這幅天文圖以中國傳統畫法為主,星座名稱大都是中國常用的名稱,同時也吸收了不少明末清初從外國傳入的天文知識。 例如繪有近南極諸星15座68星,這在中國明代之前的天文圖上就沒有見過。但是這些外國天文知識,已融合在中國傳統天文學體系之中,成了中國天文學的有機部分。據圖的內容與歲差推算,這幅天文圖定稿於乾隆年間,以康熙年間底圖為藍本,與《儀象考成》相符。這個時期,蒙古族科學家明安圖在欽天監任時憲科五官正,又擔任《儀象考成》的編寫和推算工作,因此圖可能是明安圖所作。 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世界上唯一的用蒙古文標注的天文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在天文學方面做出貢獻的歷史見證。金剛座舍利寶塔的塔身,上下佈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浮雕佛像就達1560尊,所有的雕繪充滿了強烈的宗教色彩和氣氛,具有很深的象徵性和隱喻性。這種形式的佛塔在中國出現較晚,也比較罕見。 金剛座舍利寶塔不大,一個小時參觀綽綽有餘。寺院出入口種植有蛇瓜,在驕陽高照下,綠葉成蔭,結實累累,很多遊客都聚在此拍照,倒成為金剛座舍利寶塔景點之外的另一焦點。 寺院出入口種植有蛇瓜,在驕陽高照下,綠葉成蔭,結實累累 更多相片請點閱(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風光) 背景音樂-寶塔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