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河套地區空照圖 110國道內蒙古段巴拉貢收費站 磴口的灌溉溝渠非常密集,四處溝渠縱橫 內蒙古磴口黃河大橋 由於前後無車無人,乾脆將車停在路旁 這裡是河套灌溉區的引水樞紐龍頭工程,已運行了40年 停車地方,就是位於內蒙古磴口縣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就被稱爲「萬里黃河第一閘」 磴口黃河大橋 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人民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塞外江南」之美稱,指的就是這裡 110國道出烏海市後,可接上烏海-臨河高速公路,目前已修好到磴口的高速公路路段,也不過才30km的距離,過路費竟收費15元,也就是不到二公里就收費一元,實在超貴。不過,由於是新修好的高速公路,可能與舊有路網尚未貫通,或者本地人還捨不得花這筆買路錢,所以幾乎可以說是一條我一人獨駛的高速公路,這種感覺非持的暢快,以此論15元過路費,又覺得物超所值。 越野車是以享受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巡航。到磴口大橋時,由於前後無車無人,乾脆將車停在路旁,全心替這段橫越的黃河拍照,這樣的經驗可不是15元所能比擬的。事實上,在我停車地方,也就是位於內蒙古磴口縣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就被稱爲「萬里黃河第一閘」,是河套灌溉區的引水樞紐龍頭工程,已運行了40年。從高速公路橋上四望,磴口的灌溉溝渠非常密集,四處溝渠縱橫。 黃河發源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北麓。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公尺見方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爲高出地面十餘公尺的「懸河」。 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游河床善淤,善決,善徙。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黃河千古,黃沙千古。黃沙在黃河黃色河身與藍色天宇間勾畫出粗獷的線條,其勢猙獰,逼視黃河;但黃河奔流千古,河套平原卻綠蔭成行。我們都熟讀李白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事實上,是中國人都知道黃河並不是詩歌中那麼的美好,相反的她卻給中國人帶來世世代代無窮無盡的災難,說她是母親河,以現代白話來說,她並不是一個盡職的母親,不過她卻偏心獨厚河套這個孩子。就在黃河溫柔纏綿的內蒙古河段-也就是我停車站立之處,黃河在這裏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人民,因而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並有「塞外江南」之美稱。 河套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裏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狀,故稱「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並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後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時河套平原僅指稱河套—土默川平原。 春秋之前,屬於北狄的匈奴人生活在河套。戰國前期,趙國的趙武靈王把版圖延伸到陰山山脈,設立了雲中郡,位於土默川平原東部。秦朝統一中原後,派蒙恬率十萬大軍在前215年至前214年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三萬戶到那裏戍邊,設雲中、九原兩郡。當時的人們引黃河灌溉,當地農業迅速發展,經濟繁榮。秦二世二年(前209年)移民都返回中原,匈奴又佔領河套。 西漢時,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領「河間」,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和五原郡(今包頭西)。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陝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區還包括之前的雲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 漢宣帝在位時代,歸附漢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歷經東漢初的喪亂一度萎縮後到東漢全盛時代這裏重新被中原王朝佔領,之後魏晉和五胡亂華時代,河套地區是華北和塞北多個胡人遊牧部落聯盟的部族政權爭奪的重地。北朝和隋唐時的很長時間內這裏一度被重新農墾,比如唐詩中有「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晚唐五代時河套先後被回鶻、西夏、遼國、金國所分別佔有。 在元、明、清時,河套以畜牧為主。滿清末期陝西、山西的一部分人開始遷到塞外,河套地區開始成為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民國抗日時期,國軍將領傅作義屯守於此,興修水利。俗語說:「天下黃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後套」。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穀、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河套地區被稱為「塞外米糧川」。 黃河水給這裏的工、農業生産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肥沃的八百里河套使巴彥淖爾盟人言語裏每每透著得意;內蒙古58億立方公尺黃河用水量,河套灌區占了52億立方公尺,灌溉面積800萬畝,是世界上數得著的自流引水灌區。但終究不可否認的,內蒙古河套平原本是十分乾旱的地區,尤其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公釐,加上其他主客觀因素,形成這裏「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 是的,河套地區就算是「塞外江南」的黃河灌溉區,也因位於內陸,遠離海岸,沒有海風的調節、滋潤;又受來自內蒙古夏季乾熱空氣及冬季乾冷空氣影響所致;加上歷代砍伐植物,使水分、養分及土壤流失,令地面徑流加速離去,土壤缺乏下滲水的補充。尤其灌溉區利用黃河水灌溉的歷史久遠,可是渠系繁亂,引水口缺乏必要的控制系統,形成了水漲易澇,水落易旱,促進了鹽分的積聚,使衆多的耕地實際上與鹽鹼灘相差無幾,因而擴大了荒漠的範圍。 是以,我隨著110國道前進的沿途,看到都是沙漠邊緣的綠,是「人進沙退」還是「沙退人進」?就已經分不清楚了。這實在是歷史的宿命,因為在現實裡,內地人因生活困苦,出塞墾荒闢田,但草原上的牧民最嫉恨的也就是在草原開荒墾田。因為到最後因於氣候及水文的不良,田荒了,草原也沒了;結果墾荒的農民回內地顛沛流離,世居草原的牧民,只能看著荒漠無語問蒼天。 來到河套地區,有「天下第一瓜」之稱的「河套蜜瓜」是一定要品嘗的,目前大陸除新疆哈密地區的哈密瓜世界知名外,又有「華萊士」之稱的河套蜜瓜更是極品;正宗河套蜜瓜外型溜圓,標準瓜重0.5公斤左右,色黃,品嘗一口,可以享受到梨、蘋果、蜜桃、香蕉的美味,醇香甘甜,爲瓜中珍品。河套蜜瓜以磴口産的最好,得天獨厚的沙土、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使這裏的蜜瓜久負盛名。 我在路邊買了二顆蜜瓜,在路上當水果吃,色、香、味俱全,確實名不虛傳。 更多相片請點閱(寧夏銀川至內蒙古呼和浩特間風光) 背景音樂-草原在哪里 莫尔根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穀、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 河套地區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農業區,河套地區被稱為「塞外米糧川」 有「天下第一瓜」之稱的「河套蜜瓜」是極品 河套蜜瓜以磴口産的最好,得天獨厚的沙土、光照、溫差等自然條件,使這裏的蜜瓜久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