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110國道出寧夏境,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三個地級市,也是一個新興的城市 烏海市素有「烏金之海」「資源寶地」的美譽,既稱烏金,自然煤的保有儲量最高,基本上是焦煤 烏海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大陸電石、矽鐵等高載能產品的重要產地 烏海市城市外貌自然顯得骯髒與灰濛濛,車行過毫無停車遊覽的念頭,只希望快快通過 極目遠觀,在110國道右側,就是黃沙滾滾的烏蘭布和沙漠地區 從石嘴山市區走110國道出寧夏境,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甫入該市收費站就先收費8元毫不手軟,烏海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1976年由原巴彥淖爾盟的烏達市、伊克昭盟的海勃灣市合併成立。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三個地級市,也是一個新興的城市,市區總人口僅43萬餘人。事實上,在1949年時,烏海地區只有410名居民,其後隨著包(頭)蘭(州)鐵路的開通和煤炭資源的開發,人口開始湧入,原本空曠無人的草原,平地而起成了工業城市。 內蒙古年輕的工業煤城-烏海市,位在庫布其、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交匯處,隨著煤田的開發,生活佔領了這片荒涼之地。烏海市素有「烏金之海」、「資源寶地」的美譽,既稱烏金,自然煤的保有儲量最高,基本上是焦煤,占內蒙古自治區已探明焦煤儲量的82.6%,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也是大陸電石、矽鐵等高載能產品的重要產地。由於都是與煤關連的相關產業,城市外貌自然顯得骯髒與灰濛濛,車行過毫無停車遊覽的念頭,只希望快快通過。 水資源是烏海的另一大優勢,黃河徑流和地下水儲量豐富,爲工、農業生産提供可靠的保障。烏海還是華北地區光熱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全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比同緯度的華北其他地方多500—700小時;日照長、積溫高、晝夜溫差大,使得烏海的瓜果糖分含量高,因此烏海又有「甜城」的美譽。這裏萬畝葡萄園生產的葡萄含糖量高、爽口甘甜,是聞名遐邇的特色果品。由於正是豐收期,一路上都是裝滿哈密瓜的貨車及瓜果交易市場,使人幾疑到了新疆哈密地區。 其實,這趟行走從石中高速接上110國道,沿途都是繁華的塞上江南銀川平原,都是富庶的八百里河套平原……;其後再跨過黃河灌溉區,向北、再向東……,地形隨著110國道的繼續穿越,黃沙和田野交互橫亙在眼際。事實上,極目遠觀,在110國道左右兩側的包蘭鐵路與黃河之外,除了黃沙滾滾的烏蘭布和沙漠地區外,就是綠野蔥蔥漢人移墾「人定勝天」的屯墾區。 但烏海市這座新興城市,卻受到沙漠的欺淩。要知道,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乾旱和風;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其實,這裏本不是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更不用說種樹屯墾了。要知道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十大沙漠之一,由於自然氣候變暖和人為破壞的雙重原因,烏蘭布和沙漠東進南移的擴展速度非常驚人。 據資料記載,烏蘭布和沙漠每年以7至8公尺的速度東移,吞噬河套平原大量良田,上世紀60年代初,沙漠東部邊緣距烏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後不到40年,烏達區已經有近1/3的土地被烏蘭布和沙漠吞沒。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已經由黃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擴展到黃河東岸海勃灣區,侵蝕面積近100平方公里,而且全部形成了新月型和半月型的流動沙丘,有的沙丘的相對高度竟達50多公尺。 烏蘭布和沙漠的迅速推進,已嚴重影響了周邊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烏海市嚴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導致了烏海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僅有81.5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3500毫米;沙塵天氣、沙塵暴頻發,日均風速大於3公尺/秒的日數最多達到301天。烏海市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中國沙化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更是西北、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每年向黃河輸沙7000萬噸,嚴重危害工、農業生産和人們的生活環境。 但有了這座城市就得有綠色來拱衛,不管是誤會還是失誤,這座43萬人口的城市既然誕生就不能消失。在這個年降雨不足150毫米的地方種樹,如果沒有水利作保障,在這座城市周圍搞生態、種樹純粹是往沙裏白扔鈔票。查閱資料得知,就在我經過的包蘭鐵路和110國道之間,就是長滿沙蒿的原野,是屬於杭錦旗巴拉貢鎮區的牧場,但5000多畝的荒漠,卻僅能養活200多隻羊。 這裡也是沙塵暴最嚴重的地區。其實沙塵暴過去就有,而且次數不見得比現在少,只是人們生活好了,才突然發覺沙塵暴多起來了。依據維基百科,所謂「沙塵暴」指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後導致空氣混濁、能見度小於1公里天氣現象;若能見度小於500公尺,則稱為「強沙塵暴」。沙塵暴多發生在北美大草原、阿拉伯沙漠、蒙古戈壁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非撒哈拉沙漠等乾旱地帶。 當然,沙塵暴亦發生在其他星球上,火星上有大規模的沙塵暴,相比地球上的沙塵暴時間更長,面積更廣。一般而言,沙塵暴的起因是地面劇烈昇溫。經太陽長期暴曬,沙地以上的空氣變熱後上昇,致使氣壓和溫度參差。較冷的空氣為填補空間而擁至,形成強風,其風力足以移動沙丘。產生沙塵暴的根本原因是氣候乾燥,人類活動干預陸地表面特性,加劇了氣候乾燥的嚴重性。 年降雨不足150毫米的地方種樹,如果沒有水利作保障,搞生態、種樹純粹是往沙裏白扔鈔票 極目所見,仍是一片廣袤的牧場、荒漠與牧人、農民爲生活打拼的艱辛 蒙古大草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沙漠吞噬,赤地千里的草場,帶給人們的又豈止是無盡的悲愴 綠野蔥蔥漢人移墾「人定勝天」的屯墾區 5000多畝的荒漠,卻僅能養活200多隻羊 草原在哪裡-牧民最終會給我們一個「沙漠」的真實答案! 談起蒙古,許多人總是想起那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綠油油的草原;抑或千古傳唱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川〉這首鮮卑族民歌,將蒙古草原落拓不羈的豪邁景象,深入我們的腦海。此外,還有「策馬長城外,塞上好風光」、「蹄兒漫踱路又長」等句,印象也十分深刻。出生在島嶼的我,對於大漠草原的存在,總有一些想像與憧憬,也十分羡慕那些在塞外闖蕩一生的英雄,感覺無限的快意及乘風而去之瀟灑。 但在蒼茫的塞外,風吹草低之際,在真有機會接觸到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羌笛悠揚、駝鈴琤琮的浪漫之後,我看到的是旅人的足跡,漸行漸遠。極目所見,仍是一片廣袤的牧場、荒漠與牧人、農民爲生活打拼的艱辛,而兒時的想像只能留在夢境中迴繞.......。加上近年來,蒙古大草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沙漠吞噬,每年春季的沙塵暴中,赤地千里的草場,帶給人們的又豈止是無盡的悲愴! 要了解內蒙古沙漠及草原的問題,自然要問蒙古人。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天、他們的地,他們的祖先生活在這裡。確實,這裡的草原,本來還是肥沃甜美的,就是〈敕勒川〉上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但現在都沒了,有的只是一片沙海,都是人為的。是的,內蒙古的草原在哪里?草原只能在你我的心裏!草原在哪里?草原只能在你我的夢裏!草原在哪里?草原只能在你我的歌聲裏。 在內蒙古,要問草原在哪里?除了歌手,除了作家、詩人,真正要問的是牧民。牧民才知道草原在哪裡-牧民最終會給我們一個「沙漠」的真實答案! 更多相片請點閱(寧夏銀川至內蒙古呼和浩特間風光) 背景音樂-韓磊 任真 查汗 為内蒙古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