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晚間八時,但銀川街頭仍散發著陽光的炙熱 後視鏡裡,日頭快沉盡鶴蘭山 一般而言,銀川夏日黑夜時間約在晚上九點 始建於西元1050年,俗稱西塔的銀川承天寺塔 海寶塔就位於銀川市內,海寶塔與人們常見的寶塔不同,其塔身為方形 海寶塔四面中又突出一棱,顯得層次分別,很罕見 離開西夏王陵,已快晚間八時,但銀川街頭仍散發著陽光的炙熱;一般而言,銀川夏日黑夜時間約在晚上九點。銀川建市已有一千多年,城裏到處都有古老的歷史證明;例如海寶塔就位於銀川市內,海寶塔與人們常見的寶塔不同,其塔身為方形,四面中部又突出一棱,顯得層次分別,很罕見。 還有始建於西元1050年,俗稱西塔的銀川承天寺塔,也位於銀川市興慶區內。據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周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后為保其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這座外觀13層、內11層的磚樓閣式塔,呈八角形,有60多公尺高。遊人可以登上塔頂遠眺,古城全貌盡收眼底,而遠處的綠田,竟然也有幾分江南風光。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實屬罕見 典型阿拉伯風格的禮拜大殿上面是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著綠色蓋頭(摘自網路) 南關清真大寺在暮色餘輝的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 清真大寺中間的穹項最突出,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于東南西北四角(摘自網路) 乘著天尚未全黑,又去了銀川南關清真大寺;南關是銀川城區最大的回民聚居地區,這裡原也有一座清真寺,始建於1915年,並於1953年擴建修葺,成為一個大殿63間、占地20餘畝的大寺,其規模居當時銀川七寺之首,不幸在「十年動亂」年代被當作「四舊」滌蕩了。重建的新清真寺,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公尺,從設計、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多時間,設計之巧,建造之快,實屬罕見。 這清真大寺位於銀川南門廣場以西約二里許。仰首望去,典型的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廟;禮拜大殿上面是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穹窿圓頂,宛若披著綠色蓋頭,丰姿綽綽,亭亭玉立,仔細分辨,個個以寶瓶裝飾,渾圓、光潔、巧妙。中間的穹項最突出,高22公尺,頂端懸掛一彎月形燈,四個小穹項分別立于東南西北四角,玲瓏別緻,相互照應。在暮色餘輝的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 大殿正面的西牆中間,設置「米哈拉布」窯(禮拜者面向的地方),裝飾莊重而精巧,採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構成多圓心的複葉形壁龕圖案,其上鐫刻經文,簡潔舒暢。整個大殿的牆面用穆斯林喜愛的綠色塗飾,與漢白玉券柱深淺對比,濃淡映襯,給人以典雅、舒適、和諧、明潔之感。 清真寺內草木蔭蔭,有專門的講解員介紹回教。講解室內的牆上張貼了許多聖地朝覲圖片,每位朝聖者虔誠的態度令人尊敬。講解員娓娓揭示回教的神秘面紗,特別介紹講解室內精心陳列著一塊裝裱過的黑布,毫不出奇,但在回教信徒眼裏,卻是黃金一般貴重的聖物,原來此布是從麥加克爾白上取下的,對此非回教信眾真的很難理解,這就是信昂,讓人對回教更有著十二分的好奇。 夕陽西下,夜幕漸長。穿過柱廊進入大殿,寬敞聖潔的大殿一派肅穆的氣氛。殿堂呈正方形,長寬各21公尺,可容千人禮拜。大殿中部有四根綠色瓷磚飾面的方柱,支承上面的大穹頂。方柱與穹頂底部銜接的一段圓柱體稱鼓座,鼓座上方開24扇高窗,加上大殿南北兩側各開的6扇大窗,使得大殿八方來風,四面進光,清爽明亮。向外張望,視野開闊,仿佛矗立于寬廣舒展的綠色原野。 看著戴著長長飄帶帽子的阿訇緩緩而來,小白帽的回教信眾魚貫而入,甚至還有一個披著黑色頭巾的婦人。阿訇們誦著阿拉伯語的經文,抑揚頓挫,很是好聽。教眾們跟隨著阿訇的誦經之聲,朝著西方俯首叩頭;男人們靜跪大堂,婦人則被擋在一個屏風後面,獨自做著她的祈禱。大殿底層是個小禮拜殿,還有接待室和阿訇的住房,迴廊相連,寬敞明亮。 沿著弧形樓梯拾級而上,來到大殿前水磨石地面的月臺,月臺圍繞大殿,南北延伸,舒展而不侷促,節日期間也可供禮拜用,是禮拜殿向室外的延伸。大殿與月臺之間,是一道漢白玉貼面的雙心圓券柱廊,它是穆斯林禮拜出入大殿時脫鞋穿鞋的地方。穹頂下,二樓是禮拜大殿,五道拱門向東方敞開—中國的清真寺門都向東開,穆斯林進門禮拜,面向西方,那是穆斯林朝覲聖地麥加的方位。 玉皇閣在鼓樓東面,坐落在銀川城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的交會處,現在爲銀川市的圖書館 從外觀上看,是一座典型中國宮殿式重樓疊閣、飛簷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緻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築 玉皇閣氣勢雄偉,猶如大鵬展翅,給人以向上、拼搏之啓迪。因內銅鑄玉帝像,而稱之爲「玉皇閣」 頂層是一層寬敞的殿堂,殿外以迴廊相通,繞以朱漆欄杆,可憑欄四望 沿著小巷慢慢逛回酒店,銀川夜景還不錯 羊肉湯是用一個臉盆大小的碗端來,只要16元 出得清真大寺,天也快黑時,將車停回酒店;散步前往老城區玉皇閣旁的夜市,果然名不虛傳,人潮擁擠,烤肉的煙霧及香味瀰漫天際。由於已晚上九點多,飢腸蓼蓼,點了羊肉餃子、烤羊肉及羊肉湯;那羊肉湯是用一個臉盆大小的碗端來,只要16元;羊肉餃子上面飄著涼粉,很有意思。我一個人當然享用不完,但也儘量避免浪費,直吃得我肚皮鼓鼓,如此再加西夏啤酒總共只要26元。 來到大西北,自然要品味烤羊肉,我強烈推薦銀川的烤羊排,價錢38元/斤,非常便宜。那烤羊排刷著醬料,肉色深紅,一看便有食慾。我一個人沒辦法吃那麼多,老闆便割了一小塊給我試吃,味道相當不錯,烤出來的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沒有羊肉的膻味,清吃也有一絲鹹味夾雜著微甜。烤肉上的蘸料一半是孜然和辣椒,另一半竟是甜麵醬,各有滋味。 夜市還有一種瓷瓶優酪乳,我也買了罐吃,跟在台灣常吃的略有不同,味道稍甜了些。在回酒店前,又慕名去尋找青菜炒肉夾饃,一般是3元一個,小鍋現炒著牛肉丁,再加入蒜薹丁,豆干丁,白菜丁,放入作料,最後把小半鍋的菜裝入有瘦長袋子包的餅裏,把餅撐成粽子狀,而不同于西安肉夾饃的扁平,袋子又十分合體的將之包裹住,味道好的不得了,在夜市飽餐之後,我還是吃的一乾二淨。 回程在玉皇閣閒逛一會,玉皇閣在鼓樓東面,坐落在銀川城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的交會處,現在爲銀川市的圖書館。從外觀上看,是一座典型中國宮殿式重樓疊閣、飛簷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緻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築。閣高22公尺,占地約1000平方公尺,氣勢雄偉,猶如大鵬展翅,淩空欲飛,給人以向上、拼搏之啓迪。因內銅鑄玉帝像,而稱之爲「玉皇閣」。 玉皇閣始建年代不詳,根據相關資料推測,應建於明代,1954年時曾重加修繕。從明代《弘治寧夏新志》府城圖上觀察,現玉皇閣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樓所在地。清乾隆三年(1739年)毀于地震,重修後,稱為「玉皇閣」。清乾隆《銀川小志》載:「極崇煥軒敞,上供真武帝」,此後遂稱其為玉皇閣。 玉皇閣建築在一座長36公尺、寬28公尺、高8公尺的台座下,正中闢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外部有石條臺階可登上臺座。台座中央為高達14.1公尺的兩層重簷歇山頂大殿,殿寬5間,進深2間。底層向南接出券棚殿5間,正中闢有玲瓏俏美的券棚抱廈。大殿東西兩側是兩層重簷飛脊的亭式鐘鼓樓。 從底層大殿內側的木梯登上頂層,是一層寬敞的殿堂,殿外以迴廊相通,繞以朱漆欄杆,可憑欄四望。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飛簷相啄,佈局巧妙,結構嚴謹。是銀川市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建築技巧,充分體現銀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現在玉皇閣是寧夏文物保護單位,台閣上經常舉辦各種小型美術、書法和文物展覽,是銀川市重要的文化展館之一。 沿著小巷慢慢逛回酒店,銀川夜景還不錯。不過時間晚了,人也少了,在南門樓有不少人都在踢踺子,一群人圍成圈,很有意思。 更多相片請點閱(陝西延安至寧夏銀川間風光) 背景音樂-寧夏川-蘇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