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建築是黨項文化與漢族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西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早期黨項人「織嫠尾、羊毛覆屋,歲一易」(《新唐書》卷221),這種便於移動遷徙的住所,與其以遊牧狩獵為主的原始經濟形態相適應。黨項人遷居西北地方後,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建築亦因之興起。在西北,由黨項修築族的州城堡砦遍及各地,州城內不僅有土屋民居,而且有宗廟衙署。 據《西夏書事》卷九載:宋景德四年四月,德明「于綏、夏建館舍二:日承恩、日迎暉。五百里內道路橋樑、修治整飭。又於鏊子山(今延川縣西)大起宮室,綿亙二十餘里,頗極壯麗」。這些建築不僅豪華、美觀,且十分堅固,建築夯土「其堅可以礪刀斧」(《讀史方輿紀要·榆林鎮·夏州城》)。立國以後,西夏建築業更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準,西夏陵的興建就是西夏建築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相傳在整個城廓的建築過程中,常常是用弓箭以試堅固,如若射不進城廓,說明它堅固,勞工會倖免于死,如果弓箭射入了城廓,勞工會人頭落地,可見陵園修建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從陵區邊緣的考卉挖掘看,邊緣地區有不少的瓦窯和石灰窯遺址,估計大最的建築材料是在賀蘭山下就地取材、燒制而成的。 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民族文化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了桓宗莊陵和四座陪葬墓。莊陵是一座長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墓,墓道長49公尺,距地表24.6公尺。甬道被破壞,壁面殘留壁畫,墓室已被毀壞。以中室和東西配室組成。不作磚室,只在四壁砌護牆木板。 西夏佛塔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民族文化結合 這些建築不僅豪華、美觀,且十分堅固,建築夯土「其堅可以礪刀斧」 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 出土文物數以千計,內容包括建築材料、生活用具、隨葬品等多種品類。建築材料則主要以陶質材料為大宗,琉璃製品占一定比例,瓷質材料次之,石質構件數量較少。生活用具有竹雕、金銀器、珠飾、銅器、甲片、門釘泡、銅鈴、鐵器、瓷器等多種材質。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醬三種釉色,以白瓷為多;器形中碗、盤為大宗、瓶、缽、豆等器數量次之。此外還有矛、劍、高足碗、瓶等殘件。 另外還清理碑亭8座,出土西夏文、漢文殘碑三千多塊。發掘的陪葬墓,墓室為圓角方形,墓已被盜掘,出土文物有鎏金銅牛、石馬、石狗等隨葬品,還有幾百塊西夏文、漢文殘碑以及唐宋貨幣、絲織品等。以及在盜坑堆土中發現的金帶飾、銅包、西夏、宋朝貨幣、雕龍欄柱和雕刻佛教經語的經幢等文物。西夏陵出土的大批文物,為後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西夏王陵爲西夏燦爛文化的縮影,爲再現當年風韻,陵區現已設置了聲光裝置。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從地上射出的燈光呈黃、藍兩色照在陵台、角樓、神牆上,宛若神話世界。遊客可乘坐馬車從東面進入陵區,遊覽陵園遺址,觀看「西夏王」等介紹西夏歷史的鐳射影片。西夏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 博物館仿西夏建築造型,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 男性石柱蹲立方形,臉部猙獰,臂腿歷歷在目,整個人蹲下以臂支撐身體 李元昊半身塑像 西夏文字是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又稱蕃書或蕃文,總計約6000餘字 西夏文字結構多仿漢字,行體方整,但筆劃繁冗,用點、橫、豎、撇、拐、鉤等組字 點擊圖片放大 西夏琉璃套獸 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線條流暢,四蹄蜷於身下,雙目炯炯,兩角高昂,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 博物館占地5300平方公尺,仿西夏建築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築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西夏王陵的博物館,館藏不是很豐富,很多都是仿製品,可能陵墓已經被蒙古鐵騎所毀,所留不多。不過館藏的妙音鳥,雖然已經被後人修補,但是依舊能看得出做工考究,手藝精細,人面鳥身,栩栩如生。 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奇葩中,最為閃亮奪目的明珠。西夏文字是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又稱蕃書或蕃文,總計約6000餘字。從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拼集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其結構多仿漢字,行體方整,但筆劃繁冗,結構複雜,用點、橫、豎、撇、拐、鉤等組字,多數都在十畫以上,認記、書寫都有一定難度。 博物館內精選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誌文章413冊(篇)。裏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線條流暢,四蹄蜷於身下,雙目炯炯,兩角高昂,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 鴟吻似龍非龍似魚非魚,造型古樸;男性石柱蹲立方形,臉部猙獰,臂腿歷歷在目,整個人蹲下以臂支撐身體,就好像金庸小說中的西毒歐陽鋒在練蛤蟆功,均是西夏王朝的見證。還有以6:1的比例複製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和燦爛。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的一簇奇葩;西夏王陵在蒙古滅西夏戰爭中,地面建築被摧毀殆盡,財寶被挖劫幾空。現在是一片殘垣斷壁,惟剩一個個土墩。還有陵區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圓睜,雙乳豐腴作跪狀,有人說是碑座,有人說是祭床,至今沒有定論,依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塚,成為西夏陵的象徵。雖在歷史上遭到了嚴重破壞而成廢墟,但遺存于地表的大量獸面紋、花卉紋瓦當、虎頭紋滴水、綠琉璃瓦、白瓷板瓦、花紋磚、套獸、蓮花樁基以及造型生動的灰色和綠色琉璃鴟吻(高達1.52米),精工製作的石雕欄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築物件,象徵著陵園建築,都曾是高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顯現出昔日陵區的宏偉規模和肅穆景象。 遊覽西夏王陵,是需要靜心去閱讀的,宛如進入一座迷宮,歷經千年滄桑的荒野古塚雖已失卻了往日的輝煌,但依然靜靜地躺在賀蘭山下向後人訴說著一代王朝的榮辱興衰。有首《古塚謠》曰:「賀蘭山下古塚稠,高低猶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西夏王陵特別是當太陽斜照在地面上,王陵呈現著淡淡的金黃色,那種大漠蒼涼之美,常令海島的旅人為之震撼。 風雨西夏,黨項悲歌。事實上,在寧夏旅遊的時候,西夏王朝留下的大量歷史遺跡,所到之處,讓人都可以感受到那個強大的王朝力量。當然,還有不時飛越王陵的中共蘇愷27及殲十戰機群,更令人感受到呼嘯而過的震撼,不禁心生今夕何夕之慨! 不時飛越王陵的中共殲十戰機群 中共蘇愷27戰機呼嘯而過,不禁心生今夕何夕之慨 更多相片請點閱(寧夏銀川西夏王陵) 背景音樂-羌族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