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可以「泰陵」為代表,又稱三號陵,是西夏帝陵中占地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其他還有眾多的陪葬墓,是西夏皇親貴臣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級不同,建築規模也不同,規模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門址、照壁、墓道和墓塚幾部分組成。陪葬墓的墓園建築多已坍塌傾圮,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塚仍高高聳立。 李元昊,「圓面高准,身長五尺餘」。平時愛穿白色長袖衣,身佩弓矢 李元昊稱帝後,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 泰陵-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李元昊,又名趙元昊,小字嵬理,後改稱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史書記載,元昊「圓面高准,身長五尺餘」。平時愛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性雄毅,多大略」,通曉蕃、漢兩種文字,其案上常置法律著作,對於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決》一類兵書,更是潛心研讀,可謂佛學、兵法、法律均熟諳。 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完備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東征西征開拓了廣闊的疆域。然而,在李元昊執政後期,驕奢日盛,加上皇室內部鬥爭,最終由於納兒媳為皇后,被其子甯令哥刺死。在位17年,縊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泰陵」又稱三號陵,是西夏帝陵中占地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泰陵」的兩邊分別有一個土台,這就是陵墓「闕台」的遺址 陵園前方的土台就是「碑亭」遺址,位於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東西碑亭相距80公尺 「碑亭」的前方就是「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城如月牙露出,因此名為「月城」 「內城」四面城牆環繞,東西、南北相距分別為160公尺、180公尺,寬約3公尺,為須彌座式神牆 內城南牆正中闢門,原有高大門樓 四角原有「角台」,是西夏陵園中獨特建築,之上原有樓閣 「泰陵」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分為地上陵園與地下墓室兩大部分。陵園平地營造,由北向南依次為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陵台,四周還有神牆環繞。陵園中的闕台、角樓、角台、陵台,都成塔的形式,陵園牆體修築成連續弧形,主要建築都呈圓形-一方面反映西夏開國皇帝嵬名元昊以中國傳統「天圓地方」之說,將自己視為「天子」;另一方面反映佛教對西夏陵園建築的影響至深。 「泰陵」的兩邊分別有一個土台,這就是陵墓「闕台」的遺址。「闕台」過去建有門闕,位於陵園最南端,於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排列,東西相距120公尺。闕台遺址正方形,邊長8公尺,高7公尺,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為原有建築。「闕台」是帝陵區別於陪葬墓的特徵之一,象徵宮殿巍峨森嚴的宮門,也是整個陵園建築序幕。 陵園前方的土台就是「碑亭」遺址,位於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東西碑亭相距80公尺。(1987年考古發掘東碑亭,台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台基地邊長21.5公尺,頂邊長15.5公尺,高2.35公尺。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花紋圖案有蓮花、忍冬,富有佛教色彩。繩紋磚中部多在凹槽內有一個漢字,如李、牛、言、五等。有三個人像石座出土,應為四座,另一座可能被蒙古軍隊毀掉,還有出土的西夏文殘碑360塊等。) 「碑亭」就是陳放頌揚帝王「文德武功」的石碑所在,碑文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刻。西夏的碑亭不同于唐宋皇陵,它在闕台之後,月城之前,而且多數為三座碑亭,西邊一座,東邊兩座,建築形式各具特色,無論在數目上,建築面積和建築形式上都採取不對稱的做法,同西夏陵園總體格局對稱的佈局不符,打破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對稱格局。 「碑亭」的前方就是「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公尺,南北距52公尺,牆基寬約2公尺,高0.7公尺,占地約O.67公頃,北與陵城南牆相貼);城如月牙露出,因此名為「月城」。「月城」南牆正中有門,神道兩側原有文臣武士和各種神獸的「石像生群」,可以想見武士文官森嚴肅立的氣氛。 「內城」,四面城牆環繞,東西、南北相距分別為160公尺、180公尺,寬約3公尺,為須彌座式神牆。內城南牆正中闢門,原有高大門樓;四角原有「角台」,是西夏陵園中獨特建築,之上原有樓閣。西夏陵園中這種自成一體的角台建築,在唐、宋陵園中是見不到的;由此可見,西夏陵園把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築形式。 「泰陵」在南神門內約25公尺偏西處,有一處黃土墊實的台基,直徑20公尺,高0.7公尺,其上建築已無存,此為「獻殿」,它是用來祭奠的場所;在重要節日,文武百官都要陪同皇帝在此祭奠先祖。在「獻殿」與「陵台」之間,有成魚脊狀的土樑,是墓道封土,封土下面便是通往墓室的甬道。「陵台」前現遺留有一大坑,為「泰陵」遭劫時所致的盜坑,坑下部便是「墓室」,也就是「地宮」。 「陵台」是西夏王陵的主體建築之一,它原為七層八角密塔,以夯土築成高臺,高22公尺,從上至下分為七層,逐級內收,收分處用木櫞挑簷,並掛瓦當彩繪。在中國古代陵園中,陵台一般為土塚,起封土作用,如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昭陵;而西夏陵則不同,首先,陵台位設置在墓室垂直線後大約10多公尺的地方,因而根本起不了封土作用,這種情況,在唐、宋諸皇陵中是沒有的。 其次,「陵台」以夯土築成,上面是八角形的高臺,高達16.5公尺,陵台構掾覆瓦,飾以綠色的琉璃瓦。陵台建成塔式,在中國陵園建築中是很獨特的。塔是佛教建築物,實質上,是埋葬佛骨或高僧的墳墓。從陵台建成塔式,反映了西夏帝王篤信佛教,也可以說明西夏陵園的塔式陵台,是佛教文化與黨項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西夏王陵每個陵園的外形,皆酷似佛塔,與中原的方形帝王陵墓區別較大。 神牆 神牆黃土打夯而成,孤零零的,很是淒涼 「陵台」前現遺留有一大坑,為「泰陵」遭劫時所致的盜坑,坑下部便是「墓室」,也就是「地宮」 「陵台」是西夏王陵的主體建築之一,它原為七層八角密塔,以夯土築成高臺,高22公尺 「陵台」從上至下分為七層,逐級內收,收分處用木櫞挑簷,並掛瓦當彩繪 陵墓內部是呈前窄後寬的方形墓室,雙側各有一深達25公尺的配室,屬於土洞墓形式,普遍採用石馬、銅牛用以陪葬。墓室之中出土有各樣的金飾、鎏金銀飾、銅甲片、竹雕、珍珠、瓷器碎片等文物。實際上,「泰陵」早已被毀,地面的陵墓建築僅為遺址。但是,其墓室之內仍保留有大量的建築材料、西夏文同漢文碑刻碎片,這些文物都是研究西夏與中原文化互相交流的珍貴史料。 後世對「泰陵」的保護性發掘,使得「西夏王陵」成為向後人展示西夏文化的博大寶庫。例如清理發掘中,首次出土大量的人面鳥身「妙音鳥」;考古專家認為,這是《阿彌陀佛經》中記載的迦陵頻伽。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漢語譯作妙音鳥,是佛教中的神鳥,能發出清脆奇妙的音樂,會跳婀娜多姿的舞蹈。它同過去曾出土過的琉璃鴿、龍首魚、四足獸一樣,是陵園建築屋脊上的裝飾物。 泰陵不幸於西元1227年被毀,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現倖存的列列神牆、鵲台、角樓,使西夏陵園的地面建築形制,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改變了以前人們對西夏陵園形制的許多看法。沿路而尋,曠野中有一平臺,上面有幾個女性石柱蹲,位於西夏王李元昊的陵墓前方,可能是古代帝陵為了烘托氣勢而用。陵墓黃土打夯而成,就像一個巨大的窩窩頭,孤零零的,很是淒涼。 如果一代帝王地下有知,看見自己的陵墓被毀壞如此,不只作何感想?!繞著陵墓轉了一圈,陵墓風化很嚴重,在陵墓上面有一些孔,不知道是古代遺跡還是鳥雀所弄。陵墓正前方有一高臺,上鋪一些奇異花紋的磚石,據說是祭台,都已經被鐵柵欄圈起來了。少數民族的巫師一向被族人認為擁有神秘的力量,並且在部族中地位崇高,不知道已經消失的黨項民族是否也是如此 更多相片請點閱(寧夏銀川西夏王陵) 背景音樂-酒歌 羌族多聲部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