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道旁一家新疆餐館用午餐 下午一時許離開關林,在國道旁一家看似乾淨的新疆餐館用午餐,久聞陜西人吃飯都用大碗公,但還在洛陽,是河南地界,就在這家餐館看到兩位打扮入時的小姐,用「臉盆」吃手擀面,還吃完了,嚇得我奪門而逃........。回到洛陽市區,三到「周公廟」,終於開門可以參觀,門票僅10元,但內部殘破不堪;管理員是位年輕人,是父親傳給他的職業,他說遊客都到龍門石窟去了,加上領導喜歡錦上添花,這裡三、五天難得有遊客上門,也就無經費整修。 不知是為炫耀還是張羅生意,他對我這唯一的遊客,竟然全程陪同導覽,還不斷強調周公是孔子的老師。初則不理他,但他一遍又一遍的說,深怕我不知道周公是誰;實在忍不住,告訴他孔子與周公的年代差了500年,孔子並沒有直接受教於周公,而是「自認」為繼承了周公的道統,這個道統就是儒家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以貫之「內聖外王之道」的「道之本統」。 管理員聽我說的認真,忙將原本鎖將軍把關,滿佈塵灰,久未開門的後殿及側殿也都打開。他說已很久沒人看這些、說這些了!我知道他語中原意,心中也感難過-文化大革命後,大陸的年輕人不再重視這些。原本禮失求諸於野,台灣是保存中華文化最具體、最有成果的地方;可惜在不斷的「排中去中」及「本土化」後,同樣的將這些「老東西」丟掉了,感慨之餘,僅能無奈視之! 話歸從頭,洛陽雖是中國歷史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城市,但作為古都本身存留給後人的卻少之又少-龍門石窟、白馬寺不過是古都的附屬;唯有紀念洛陽城最早的營建者周公旦的廟宇-周公廟,在歷經隋唐盛世之後,千百年來依傍著洛河頑強地留存了下來。周公廟的故事起源於大禹治水後鑄造了九個大鼎,商、周時九鼎被視爲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 商末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舉兵滅了商朝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九鼎搬運到國都鎬京(今西安市西南);誰知那九尊大鼎難搬又難運,據說一鼎就動用了八、九萬人,花了幾個月功夫才拉到洛陽。當準備再向西拉時,大鼎如生根似的定在那裏巍然不動;武王聞訊感歎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洛陽位於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是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 不料正當武王準備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禮時,卻不幸病故。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在周公旦輔佐和幫助下,在太廟裏建了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殿,選擇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諸侯,舉行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滅商大業,取得天下。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定鼎洛陽」的功勞,就興建了一座殿宇輝煌的「周公廟」,廟裏的大殿就叫做「定鼎堂」。 周公旦,姓姬,名旦,西周政治家,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陝西岐山南的周地,故稱「周公」;因諡號為文,又稱為周文公,亦稱叔旦。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史稱「三監之亂」。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他後建成周洛邑,稱為「東都」。 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深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由於孔子一句「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又被稱為「夢神」-當日有所思的時候,夜晚周公會來投夢。「夢周公」也用來戲稱打瞌睡;現代年輕人「周公ONLINE」(周公網路遊戲),則是指「上課打瞌睡」。 洛陽周公廟與陝西岐山、山東曲阜的周公廟並稱爲中國「三大周公廟」。洛陽周公廟由隋將王世充草創,後經歷代增、重建和改建,漸成規模。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周公廟在原有舊址上重建,大體保存舊制。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曾一度遷都於洛陽,周公廟成為中央政府的考試院;當時的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季陶)撰書的「定鼎堂」巨匾,至今仍高懸於主殿門額上,赫然在目。 洛陽周公廟導遊圖 洛陽周公廟與陝西岐山、山東曲阜的周公廟並稱爲中國「三大周公廟」 國民政府考試院長戴傳賢(季陶)撰書的「定鼎堂」巨匾,至今仍高懸於主殿門額上,赫然在目 定鼎堂為明代建築,單簷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繪,威儀堂皇 定鼎堂供奉周公與其弟召公、畢公塑像 周公廟古建築群由定鼎堂(大殿)、禮樂堂(二殿)、後殿(三殿)及兩側配祀廂房與石獅一對組成,另有元聖殿基址。定鼎堂係周公廟現存主要古建築,取「成王定鼎於郟鄏(西周初年洛陽名)」之意而名,為明代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大體保存舊制。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繪,威儀堂皇。殿內供奉有周公與其弟召公、畢公及世子伯禽、君陳五尊塑像。 伯禽是周公長子、第一代魯國公,塑像乃明代塑造,泥胎彩繪,是周公廟最具歷史價值的藝術作品,1991年清理主殿時於壁龕內發現。殿內周圍依次陳列有「周公事跡」、「周公家譜」、「元聖宗譜」、「海內三大周公廟介紹」等內容;殿外墻壁鑲嵌石刻「周公解夢」碑計19塊,殿前廣場東側有「台灣省台中市賴羅傅宗親訪祖團暨中原賴氏宗親聯誼會周公廟祭祖紀念碑」,上書「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禮樂堂為二殿,原名「會忠祠」,清代增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簷硬山式,青筒瓦覆面 殿內陳列周公制禮作樂的場面 禮樂堂陳列一組制禮作樂群像 後殿即三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陽知縣龔松林主持修葺 1990年挖掘周公廟旁的東闕牆墩-應天門,係隋唐東都城宮城正門 隋唐東都城宮城遺跡 應天門復建城牆及「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碑亭 隋唐故都沙盤模型 禮樂堂為二殿,原名「會忠祠」,清代增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簷硬山式,青筒瓦覆面。殿內陳列一組周公制禮作樂群像,以動靜有致的人物塑像和仿製的文物道具,展現周公制禮作樂的場面。後殿即三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陽知縣龔松林主持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外設走廊,硬山式,青筒瓦覆面,莊重氣派,殿內陳列有隋唐東都城大型復原沙盤模型和夏都斟鄩復原模型。 三殿前東、西兩側為各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廂房,擬陳列商都西毫復原模型、東周王城復原模型和漢魏故城復原模型。周公廟旁的東闕牆墩-應天門,係隋唐東都城宮城正門,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時稱「則天門」;後因避諱武則天尊號,改稱「應天門」。史載,隋煬帝曾登臨聽政;武則天「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今東闕周圍散水石和夯土等古代遺跡清晰可見。 周公廟近闢爲「洛陽都城博物館」,就是以周公廟古建築群及隋唐東都城宮城正門應天門東闕遺址兩大部分構成;另陳列大型隋唐故都沙盤模型為主題,展示古洛陽五大都城的歷史風貌與城池變遷及周公生平事跡。此外,還有「日本國遣隋使、遣唐使訪都之地」碑亭;被列入洛陽市古樹名木的兩株「千年古槐」,也列入該館內容。但除此之外,就只是一些破舊,實無博物館氣派。 座落在洛陽老城西關外的「周公廟」前道路,為紀念周公旦亦取名爲「定鼎路」。 更多相片請點閱(河南洛陽周公廟) 背景音樂-周公與桃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