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的八角攢尖歇山頂碑亭,碑亭結構複雜,集歷代斗拱優點 亭前石坊寬10公尺,高6公尺,正額題:「漢壽亭侯墓」,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所書 八角碑亭拱昂上下連接,環環相扣似一座密據式閣樓外觀,此為關林第二絕 後坊較小,額題「中央宛在」,為清康熙五十五年所書 關林後院有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的八角攢尖歇山頂碑亭,碑亭結構複雜,集歷代斗拱優點,拱昂上下連接,環環相扣似一座密據式閣樓外觀。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繪成綠、藍、黃、紅諸色,富麗華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構件架接勾連,其用力之均衡、構築之奇巧、造型之典麗,盡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經歷了300餘年暴風驟雨,依然穩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築精粹,此為關林第二絕。 亭內有龜跌座石碑一通,高近4.8公尺,碑首雕龍,碑額篆書「勒封碑記」,碑陽正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碑陰是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聖帝君行實封號碑記》。亭前石坊寬10公尺,高6公尺,正額題:「漢壽亭侯墓」,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所書;後坊較小,額題「中央宛在」,為清康熙五十五年所書。兩坊柱各面分別題刻不同時期對聯九副,如「義參天地,道衍春秋」、「浩然之氣塞天地,忠義之行澈古今」等。 關羽首級陵墓在軸線建築最後,為數十公尺見方不規則八角形青草茂密的土丘,圍牆用磚砌,猶如山丘。據《三國制·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古今中外,關廟何只千萬,只有洛陽關林為埋葬武聖關羽首級的聖地,是大陸惟一家、廟、林三合一的古遺存,亦是地位獨尊的「武聖陵寢」,可謂全國三大關帝廟之首(葬身處當陽關陵、出生地解州關帝廟) 關羽首級陵墓為數十公尺見方不規則八角形青草茂密的土丘,圍牆用磚砌,猶如山丘 據《三國制·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 洛陽關林為埋葬武聖關羽首級的聖地,是大陸惟一家、廟、林三合一的古遺存 關林從大門以迄關塚,古柏參天,蓊鬱蒼翠,與紅牆綠瓦的古建築群交相輝映,頗具特色 關林的柏樹有800餘株,樹齡最老的達700餘歲,樹幹圍最大的達1.2公尺 大門兩側高高聳立對稱的三門道石牌坊,坊額上都是頌揚關羽的題字 參觀完關林,要特別介紹關林第三絕-「關林奇柏」。關林從大門以迄關塚,古柏參天,蓊鬱蒼翠,與紅牆綠瓦的古建築群交相輝映,頗具特色。尤其是風中登上關塚南望,眼內盡是柏葉飛舞,碧浪翻卷,如綠海疊翠。所以,自古以來這裏就有「關林翠柏」、「關林疊翠」的美譽。關林的柏樹有800餘株,樹齡最老的達700餘歲,樹幹圍最大的達1.2公尺,歷代碑刻100多通,記載關林的滄桑歲月。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惟公號帝君」,這是關林的楹聯之一;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何其多,關羽之所以揚名天下,正是因為中國「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關羽用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仁勇」壯歌,他的品德與中國傳統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無比敬仰,以至於「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其實關公原本並不姓關,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178年五月十三日生了關平。關羽23歲時,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至幽州涿郡,至一關前,見有捉拿他的畫像,關公就隨手抓了把雞血塗在臉上,又指關為姓,指雲為名,居然騙過官軍。但此後,關公臉上的雞血卻再也洗不去,於是關公成了赤面長鬚的英雄! 關羽最爲特殊之處是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被歷代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君、關帝。關羽一生,以俠義和驍勇見稱,不論是誅文醜、斬顏良、過五關、斬六將,還是單刀赴會、刮骨療毒,都表現出他的勇猛剛毅。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都把他作為蓋世英雄的典範來稱頌;特別是歷代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更是將關羽捧為神靈,尊為「武聖」,以神靈之禮頂禮膜拜。 其實就如前論包公一般,關羽是集民心想望於一身,有許多的忠勇事蹟是張冠李戴,強加其身。劉備封五虎上將,他不屑與老將黃忠為伍;孫權與他提親,他說是「虎女怎嫁犬子」,淩辱使者,惡化了與東吳的關係;而當東吳採用驕兵之計,起用並不出名的陸遜代呂蒙為將,陸遜致信問候,他又說「書生不足畏也」,掉以輕心,直至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凡此種種都表明,稱其勇是恰如其分,謂其智則黯然失色。《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對關羽作了類似如此實事求是的評價。綜觀後世史家評論,關羽的致命弱點是驕,自命不凡,不可一世,而且至死不悟。 其實老百姓對此倒是十分清楚的,民間勸說別人力誡驕氣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過五關、斬六將要唱;失荊州、走麥城也不要忘」,真是一針見血的譬喻。說到忠義,關羽也是仁義有餘而忠心不足,華容道上捉放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總觀蜀漢諸臣,論忠義,文不過諸葛,武不過趙雲,選擇關羽倒出史家意外,或許民間傳說,以訛傳訛,加上演義推波助瀾,雖史所載,也只能暫按不表?! 《三國演義》是一部被老百姓當成正史的小說;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官史避諱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被擒而投降;文醜實死於亂軍之中。而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虛構。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時要入川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而因《三國演義》的故事家喻戶曉,老百姓知演義而不知三國史。但也因而產生了不少關於關羽的歇後語,如關羽過江赴會-單獨行動、關羽喝醉-看不出來臉紅、關羽放曹操-念舊情等等。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在亞洲如日本、韓國,以及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如平日出征,則祭拜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容齋隨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 元代皇帝也曾遣使致祭;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明朝,官方崇信武神為北方真武上帝,甚至以真武上帝的顯靈事蹟,代表明成祖即位的合法性。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關羽不僅受儒、道家崇祀,也受佛家膜拜,被奉為護法神,稱為伽藍菩薩;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教派的神祇。隨著關羽地位日漸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在台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大溪普濟堂、台北行天宮最富盛名,高雄市苓雅區也有一祭祀關公的關帝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台南縣鹽水鎮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台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臺北縣三峽鎮就有「恩主公醫院」。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以大溪最為熱鬧 俗稱大溪大拜拜。部分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承襲此說法。 更多相片請點閱(河南洛陽關林風光) 背景音樂-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毛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