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開封府,在包公湖前坐了一會,清風吹拂,湖面蕩起波紋,很喜歡這種古城的寧靜,相傳一千年前的開封府就淹沒在這湖下九公尺。再去坐落在包公湖另岸的包公祠;包公是北宋時期有名的直臣官吏,他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諫言改革,嚴懲貪污。祠前有兩副楹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披上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到達坐落在包公湖另岸的包公祠,已是上燈時刻 祠前有兩副楹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後賢」;「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氣披上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庭院內各式菊花盛開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西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歲,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包拯歷任知縣、知府、按察禦史、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後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死後封諡號為孝肅公。關於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元朝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直至形成現在豐富多彩、充滿傳奇的包公,並深受普羅人民景仰和崇拜!(包公的故鄉請點閱(節亮風清包公祠 廬陽正氣飲廉泉-2)) 大殿正門上有一塊「公正廉明」牌匾,兩邊大柱寫:「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正中包公身著蟒袍的坐姿塑像,勁正如松、巍面闊目、長髯飄胸,有凜凜不可予奪的威嚴風儀;他蹙眉若視暝思,常懷悠悠報國為民的心胸;他雙手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穩自然的虎威中給人呼之欲出的動態感,這是集歷史、思想、藝術和傳說於一體的包公傳神寫照。 包公的黑臉 受歷代傳說影響,人們心目中的包公是黑臉威嚴,高大威猛,頭上有個月牙。不過在包公祠有一幅宋包孝肅公遺像石碑,此碑高185公分,寬110公分,碑文述說清光緒年間,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赴任途經淝水包公後代家中,看到一張珍藏的包公遺像,就出資把包公遺像刻在石碑上。包公祠的遺像,就是那塊石刻的完整拓片,真實顯映包公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風度和儀容。 為什麼傳說包公是黑臉?中國各個省份都有地方戲,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後就被搬上舞臺,舞臺用各種彩繪臉譜刻畫人物的性格及特徵,其中白色表示膽小懦弱,是小人及奸臣的嘴臉,所以包公這樣的清官絕不可以是白臉。戲劇家們按照包公剛毅的性格,特別設計出黑色臉譜來表示他的鐵面無私;由於包公在人們心目中地位高大,他在舞臺上的形象也就高大威猛。 節亮風清的包公 大殿正門上有一塊「公正廉明」牌匾,兩邊大柱寫:「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昭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 包公身著蟒袍的坐姿塑像,一手扶椅,一手握拳 包公對後代子孫也要求嚴格,殿右側有其家訓 「開封府尹題名記」碑上包拯兩個字地方深凹且油光透亮 東配殿蠟像是有名的《鍘美案》-手托烏紗帽的就是包公 包公勁正如松、巍面闊目、長髯飄胸,有凜凜不可予奪的威嚴風儀 牆上還有很多包公的傳說故事 包公去世後,皇帝賜諡號孝肅公。孝,表示包公是個極孝順的人;肅,表示嚴肅。歷史上,少年包公聰明好學,28歲考中進士,但因父母年邁毅然辭官;直到父母雙亡,39歲才出任知縣。包公對後代子孫也要求嚴格,殿右側有其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如今,台灣大審陳水扁貪腐案,包公家訓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大殿有一塊宋代保存下來的「開封府尹題名記」石碑,刻有宋代183位開封知府的名字,比較有名的有歐陽修、寇准、范仲淹等。很特別的碑上包拯兩個字地方深凹且油光透亮,陰文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這是因為觀碑之人習慣用手觸摸,天長日久,包拯名字已深陷進去,劃出深深指痕。由此可知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贏得後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愛戴。 包公祠東配殿有一組蠟像,是有名的《鍘美案》-包公鍘陳世美。中間手托烏紗帽的就是包公,他嚴肅的表情為民申冤而觸怒皇太后,執法如山用龍頭鍘鍘了忘恩負義、要殺妻滅子的陳世美。雕塑前邊擺放三口銅鍘,中間的是龍頭鍘,鍘皇親國戚、王子王孫;右邊的是虎頭鍘,鍘貪官污吏;左邊的是狗頭鍘,鍘犯法的平民百姓。三口銅鍘,三個等級,是皇帝御賜,可以先斬後奏。 西配殿有一個按照歷史記載仿製的開封府模型,富麗堂皇,很有氣派。相傳宋代告狀人要寫狀紙交由大門衙役,再二門三門傳遞到大堂上;但衙役胡作非為,私下收錢,沒有錢就扣下狀紙。所以東京街頭流傳:「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包公到任後決定打開開封大門,任百姓自由出入,並可上堂聽審;歷史上也就有「包公倒坐南衙」之說;配殿牆上還有很多包公的傳說故事。 包公的神化 東配殿有一組蠟像,是有名的《鍘美案》 西配殿有一個按照歷史記載仿製的開封府模型,富麗堂皇,很有氣派 包公成了神,於是也就有了包公廟和包公崇拜;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崇拜 包公為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百姓稱之「包青天」。《宋史》:「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於此可見,當時口碑已將他比「黃河清」之清官,天下少有,只可比為神佛『閻羅王』了。如此清廉、清正、清明,成為民眾理想中的清官,這實際上已將包公神化了。 包公清譽在宋、金時代即已廣傳,除因於民眾口傳文學的口碑讚頌(謠諺、傳說故事、曲藝說書、話本小說、地方戲曲)外;元代包公戲、傳說、說書話本、小說等作品亦頗為盛行,明代更發展為各種傳奇地方戲及上百卷的小說話本《包公案》,清代又發展為《龍圖公案》、《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長篇小說。至今除許多地方包公戲中外,人們還在傳說著許多小說、戲曲之中和之外的包公。 這些包公傳說中有一些是其本人故事,在《宋史》本傳中有包拯打開官衙正門,打破過去「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之陳規;又如「割牛舌」案之明斷,這是包公故事在正史中之僅見者。另一方面,包公的傳說故事絕大多數是人民口頭藝術的創造,用許多幻想和誇張的故事情節把包公「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清廉正直、料事如神、為民伸冤、嚴懲貪官、不畏權貴」等高貴品質具體化、形象化了。 例如100齣戲的《元曲選》中,包公戲即有十一種之多;這些元雜劇,都是民間藝人、下層文人根據傳說編劇。論及此就不能否認許多民間傳說中的包公故事,都是其他清官的事;有學者曾把包公故事與其他清官的故事作比較,結論說「包拯…不過是一個吸收傳說的人罷了!」例如黃霸本為西漢郡守,巧斷二婦爭子案,其事見於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元代又成了包公傳說寫入《灰闌記》。 老百姓把包公作為理想的清官並神化他,使他成了半人半神的神化人物;元雜劇《盆兒鬼》中張敝古說包公「人人說你白日斷陽間,到得晚時又把陰司理」,證明在元代包公即已成為神人;現代包公臉譜中,額上畫彎月、太極圖即是此類象徵。由於包公成了神,於是也就有了包公廟和包公崇拜;這時,人們所崇拜的已經不是歷史人物,而是經過加工過的清官典型,實際上是一種英雄崇拜。 任何法律都是人定的,只有立法而沒有司法的執行,法律就成一紙空文,根本談不上法治。真正的法治,一定要在司法程序中堅持依法論事;要執法者克己奉公,鐵面無私,排除一切干擾才能實現,這就凸顯包公這樣的清官,嚴格執法的不容易。其實不管是政治干涉司法,還是司法人甘為政治服務,包公的傳說,對以現代民主自詡的台灣人,都是值得自我檢討惕勵! 包公祠內有很多假山假水,景色依著黃昏的燈光投射,顯得秀美極了。崇拜包公,也就是崇拜嚴格執行法治,這才是實行民主法治的根本精神。在包公湖前,直到天黑,我是如斯感觸著...........! 包公祠的夜景,時值開封菊花節,祠內處處菊花盛開 夜深了,景色依著黃昏的燈光投射,顯得秀美極了 包公湖畔的小橋流水 包公湖畔夜景 更多相片請點閱(河南開封包公祠) 背景音樂-包青天-段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