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各界最關注的議題必定是於10月10在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時所討論的「貧窮線」問題,我認為完善「貧窮線」是逼切的香港社會問題,因為現時的「貧窮線」存在許多問題和侷限,未能反映社會基層市民的生活素質、貧窮情況和數量,以致「貧窮線」的制定未能協助政府推行有效的扶貧政策,以下我將指出2014年香港貧窮線的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首先,香港「貧窮線」的計算方法有許多侷限,以錯誤判斷貧窮人口的數量和情況。現時香港政府對「貧窮線」的計算方法為住戶入息中位數的50%,而不計算個人的資產和生活開支,從而低估市民需要扶助的力度,例如2014年香港貧窮線制定了1人家庭的收入低於$3500港元、2人家庭低於$8300、3人家庭低於$13000等等,但有不少非政府組織已提出該收入水平以應付香港生活水平是極之不足,有社福機構研究了不少工傷意外1人家庭或單親3人家庭,他們需要不買新衣服,不外出用膳,步行上班,居住30平方呎板間房或150平方呎劏房等等苛刻的生活條件下,生活開支仍需要$4000和$7500以上。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得知市民需要在此苛刻的條件下生活,實在算不上為最低生活標準,所以,我認為制定完善的貧窮線,以協助政府扶貧是一個逼切的香港社會問題。 其次,香港2014「貧窮線」的量度家庭收入的增長忽略了生活成本的增長,以未能反映貧困人士生活開支的情況。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甲類消費物資指數在2010至2015年間升幅超過20%,當中魚的成本上升了40%、鮮果30%和牛肉60%,以上食物都是市民生活的必須品。另外,租金以上升約3成,港鐵車費的總升幅亦超過10%,令市民的生活負擔更加沉重。由此可見,香港2014「貧窮線」的計算方法並不完善,只計算家庭收入並不能反映家庭成員的日常開支,以致政府未能推行有效的扶貧政策。 我認為香港政府可從以下數方面入手改革「貧窮線」的制定。第一,參考樂施會所制定的「基本生活開支線」,以不同年齡組別所需要的基本均衡營養的膳食開支,推算出不同人數住戶的整體基本生活開支。第二,參考愛爾蘭政府所制定的「匱乏指標」,「匱乏指標」是指一張市民基本所需開支的清單,若缺兩個以上即屬貧窮,例如每兩天可以進食有肉類、雞或魚等相等的食物一次,每週可跟家人或朋友一同進餐等等。第三,參考英國政府所制定的「兒童貧窮法2010」,旨在協助兒童脫離貧困和增加他們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減低跨代貧窮的可能性。第四,定位多條貧窮線,例如就著現時香港政府的計算方法,再劃分多個貧困類別,例如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40%的家庭,屬為極度需要政府援助,位於40%至50%的家庭,屬於中等程度需要援助,而高於50%的家庭,屬於較少程序需要援助,以協助政府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綜合以上,我認為制定完善「貧窮線」是逼切的香港社會問題,因為現時的計算方法未能完全反映香港窮困人士的需要和生活開支,導致香港政府無法對症下藥,有效地扶貧。另外,我建議香港政府可參考樂施會,愛爾蘭和英國政府的做法,亦應該制定多條貧窮線,更有效地分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