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身病又心病之際,才懂得反省尋找幫助那種無力感。你願大聲吶喊之時,眾人卻言:「大門關得緊,正風吹不吹。」你願打開天窗,放膽說道亮話際間,眾人卻言:「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宣傳民主共和的道路,猶如漆黑中摸著石頭過河,你願石頭能助你一臂之力,而己卻把你推到河裡。 今晨在求醫之際,感到恾恾的徬徨,畢竟是正值復活節假日,不少診所都暫時休息,在不斷的穿梭往返之際,筆者光顧了一間從未去過的診所—王醫生。 不明瞭是否每個月在面對醫生之時,就會變得份外的謙虛及有禮,或許就是對醫生這種祟高的職業心生敬生罷。王醫生是一位「完美」的中年男性,不太年青亦不太年老,白髮滿佈但有黑髮微微點綴一番,讓人感到有種絕對的成熟穩重,沒有年輕那份幼稚之感,亦沒有年老那份糊塗之覺。 我忽然注視王醫生身後有一個龐大的書櫃,書籍的種類包羅萬有,由簡單的散文集到複雜的社會分析,由中國華夏文化到西方文藝復興。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難怪王醫生給予人的感覺那份成熟穩重,街坊們爭先恐後要光顧他。 明瞭中國歷史的王醫生讓我想起了中國歷史上兩位偉大的醫生—棄醫從革命的孫中山先生及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兩位偉大人物縱使年齡相距二十年,但都認為醫生只能治療人病,卻不能治療人心,結果相繼投身於革命運動及書寫文章,一位靠「言」,一位靠「筆」,志向卻是相同的,或許這就是更加崇高的「醫德」吧。 孫中山及魯迅先生當時面對很大難題,便是民智未開,老百姓不明瞭民主共和的重要性及可貴,結果不少義士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卻喚起社會的醒覺,巾幗英雄秋瑾就義,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等等。縱觀現今中國社會,這種犧牲,澎湃熱血,不顧一切追求民主的熱情,似乎已經熄滅退去,人民再次封閉自己,只望及有過得去的生活,不理世事。或許這是無可厚非,亦無從批判。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現今的為政者是否真的有「德」行,我只是一個小小庶民,不懂批判,只知道我們香港的首長薪金還要比美國總統薪金還要高,民望及政績卻沒有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