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則名字是《污染的畫》的環保公益廣告:畫面裡老師讓孩子們畫「我們的家」,孩子們聽後都拿起畫筆,開始畫起來。一會兒,老師蹲在孩子身邊看著畫卻皺起了眉頭……正如這則公益廣告的名字《污染的畫》一樣,孩子們畫中的天空、樹木、房子等都是黑色的。 看完這則公益廣告,我的心情沉重而壓抑,為這些還不懂事就活在被污染的環境中的孩子們傷心難過。我是80後,在我的童年曾享受過原生態的蔬菜、水果,看到過湛藍的天空,喝過清澈見底的溪水,呼吸過新鮮清新的空氣。而現在的孩子們呢?吃著各種化學添加劑的食物,喝著早已被污染過的水,天天呼吸著對人體有害的空氣……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按理說應該越來越好,可這一切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我們更多的是承受著科學帶給的各種污染,我們所吃的、喝的、呼吸的、用的等等,都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東西。 雖然整個世界都在呼籲環保,公益事業和廣告也從未間斷,但是,環境還是一直在朝著惡劣的方向發展。衛星將地球的全貌景觀展示在我們眼前,以前地球是充滿了藍色海洋和綠色樹木的,而如今,則是一個黃色的大球體。相信無數有心的人們都在問:那個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山青水秀的地球為什麼不見了?人類為什麼會發展到如此的窘境呢?這個現實問題,始終困擾著每個人的心,卻沒有人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後來我有幸在一本屬靈書籍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撒但除了用科學來迷惑人之外,用科學的各種定論、結論來迷惑人之外,還用科學的手段對神賜給人的生存環境進行大肆的破壞與開發。它的說辭就是,如果人研究科學,那麼人的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好,人的生活水平就會不斷地提高,而且發展科學就是為了迎合人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人對不斷提高的生活品質的需求。它說,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你發展科學幹什麼?這就是撒但發展科學的理論根據。……在人貪婪地追求名和利的同時,人類不斷地對科學進行探索,進行深入研究,然後不斷地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與慾望,給人帶來的後果是什麼?首先,生態平衡沒有了,與此同時呢,人類的五臟六腑都被這樣的環境所玷污,所坑害,各種傳染病、瘟疫、霧霾到處蔓延,這是人現在所控制不了的局面了……用這樣的方式生存下去,人類自然的結果是什麼?自然的結局是什麼?(滅亡。)就是滅亡——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摘自《獨一無二的神自己 六》) 原來我們之所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主要就是撒但利用發展科學的手段來麻痺人,利用科學的幌子來敗壞、引誘人,用物質享受、肉體慾望來吊人們的胃口,人們在利益的驅使下變得越來越貪婪,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壞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一座座高樓隨之形成了一片片水泥森林,但這些,卻是以樹木被砍伐、土地被佔有、湖泊被填平為代價。隨之而來,風沙越來越大,沙塵暴不斷侵害著我們的身心。經過工廠企業時,一股股刺鼻的味道讓人作嘔,一排排黑煙讓本該蔚藍的天空變得昏暗。工廠企業的廢料污水隨意排放到土地裡,原來的黃土變成了黑土,莊稼在這樣的土地上根本無法生長,只能依靠科學研製的化肥農藥來「滋補」。於是,我們也就成了「受害者」,吃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後,各種奇奇怪怪從未有過的疾病接踵而來,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差。餐桌上,我已分不清哪些不是轉基因食物,想享受原生態的食物已是一種奢望。我們不明白真理看不透撒但的邪惡實質與險惡用心,所以活在撒但的迷惑和捆綁中,被它活活地折磨苦害著,而撒但的險惡用心就是為了最終把我們人類吞吃佔有。 看到廣告中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五六歲的年齡,他們的內心世界本應該是絢麗多彩和五彩斑斕的。可他們一生下來,睜開眼睛看到的就是現在這樣灰黑色的地球和世界。所以當孩子們開始畫自己心中的家園時,即使面前擺著五顏六色的畫筆,而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只需一根黑色的畫筆就足夠了。這就是我們人類被撒但敗壞、苦害的悲哀,若繼續這樣破壞我們的家園,那整個人類將會歸於無有。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我在那本書籍中繼續看到:「人類之所以生活在現在這樣一個生存狀態之下是因為什麼?是不是因為人類的貪婪與破壞呀?那人類停止這樣的破壞,這個生存環境是不是逐漸就好起來了呢?如果神不作任何事,在神不想為人類再作什麼的情況下,就是說神不插手這事,人類能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這一切的破壞,回歸自然。停止這一切的破壞,就是停止對神所創造的萬有的掠奪與殘害,人類的生存環境就會逐漸地好起來了,不然的話這個生存環境會越來越惡劣,破壞越來越嚴重。」(摘自《獨一無二的神自己 七》) 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神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負責,神造了萬物,管理著萬物,制定了萬物的規律和生存方式,神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在地上有一個安定的家園和生存環境,讓人類能夠在神的供應和帶領下繁衍生息,一直往前不斷地發展。而我們只有放下貪婪的野心和慾望,不再隨意破壞和糟蹋生態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恢復到藍藍天空、草青水綠、鳥語花香,人們充滿歡聲笑語這樣一幅和諧美好的畫面中…… 河南省 颂一 摘自《跟隨耶穌腳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