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月中參加了為期8日的尼泊爾孤兒院義工之旅,去之前的確沒深究當中的意義、果效等等,也一再被問一連串質疑(應該說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我一直未親身體會說不了什麼。 到我完成服務回到加德滿都自助遊時,剛巧看到朋友在facebook share這篇文章http://www.pentoy.hk/社會/n336/2014/04/25/公益交流站: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 ,著實讓我覺得應該好好想一下這個課題。這不是作答題,所以我不期望能回應所有疑問,但至少在這個寫作的過程中再釐清、整理一下心中的迷思。 有人問我:「做義工香港到處也有機會,也有好多人需要你的幫助,為何偏要跑去老遠的尼泊爾做義工呢?」 這旅程的一切緣於我對於自身的迷思。我十分喜歡旅遊,豪華享受型、背包樸素型也嘗試過(雖然未有機會一嘗流浪環遊世界那種境地未能全面比較),可還是覺得這些旅行方式都只在乎自身感受,我想做些更有意義的事。直至看了台灣作家褚士瑩所寫的《蓋滿愛心的護照》,是本有關志工旅行(即香港說的義工+旅行)的書籍,裡面提到多種為世界帶來點點改變的旅行方式,我就覺得這應該是我在尋找的東西。 我不如聖人般無私,去這個旅程自是有考慮自己的目的。例如我本身想去一趟發展中國家之旅、對尼泊爾這國家有興趣、希望能從孤兒院孩子中得到一些啟發等等。當然有人真的做到無私的純粹為幫助別人而去做服務,但我承認我沒到達那種境界。 我只是希望在旅行以外,再加上多一點點的正面意義。 「我看你的照片,你的服務環境也不太差,還以為你是去受苦的。而且孤兒院的小童又有書讀、又有屋住,其實生活已經很不錯,為什麼還要你的幫助?」 大家總會覺得去這些旅程一定要很刻苦,食樹皮住木屋滿地昆蟲,雖然我出發前也有擔心環境很差,事實上很幸運地我們的宿舍環境不錯,鐵架雙層床、有清潔的食水、廚廁,孤兒院裡也有wifi供應,所以就因為這樣「不值得幫」?說是做義工,但其實我不是去「幫人」,更貼切的是情感+文化交流、有關愛的互動。 我肯定有好多地方有更危急的需要,但也要考慮自己能做到幾多、去到幾盡。你要我到非洲某部落拯救垂死的村民,我也做不來,這是得承認的事實,有時人太容易把自己放得太大了。 孤兒院裡的孩子,每個都有自己辛酸的過去。孤兒院是得到義工的籌款規模才得以擴展,小小的屋子由4個孩子到現在住滿了10個快樂的小孩。看見他們穿著校服上英文學校、有飽飯食、我也會覺得好像一切也上軌道了吧?好像比同區的好多人環境更好。事實上孤兒院沒得到任何當地政府的資助,政府還反而找機會審核孤兒院的各樣去敲詐他們的錢,一切都是創辦人和義工努力的成果。他們穿的校服也不是很光鮮、吃得簡單、目前全部有書讀,但如果之後沒有募集得來的款項,他們很快也不能繼續學業。 說來說去,我們帶去的除了錢,還有更重要的超級無敵老土的:愛。 「只去孤兒院一星期,沒受過教師專業的培訓,其實幫不了什麼吧?如果花這麼貴的飛機票和報名費,倒不如直接捐錢更為實際?」 我相信最重要的還是感情上的交流,帶給這群孩子點點的愛,而不是我教會他們的某個英文生字、或是某種中國傳統工藝。 這所孤兒院裡的孩子有書讀,所以基本的學習問題已解決了,他們更需要的是關心、接上世界的眼界。 當然辭工去服務一段長時間成效大得多,是「你阿媽係女人」般人所共知的事,無償服務他人同時擱下自己的事務我是萬二分尊敬。但如果因而否定普通上班族服務的意義也未免太武斷。情感是不能量化的,如果硬是要談到錢,我就跟你算算,在僅有的假期中抽出十天八天,加上付出六千多港元的機票、四千多元的報名費去做這件事,我相信這當中的決心也不簡單。 每天朝六晚九(雖然有午睡時間)、木板床有薄床墊但要自備睡袋枕頭、三天才能洗一次澡、赤腳走在有飯渣水漬和餸汁的廚房、坐在地上切菜做飯等等,都算刻苦而且要突破自己的comfort zone,被人說是「攞苦黎辛」,但一切都是自己揀的。 雖然如此,也不需要大大聲冠冕堂皇地說自己去了做很有意義的義工服務。有人說很怕聽到人做完義工自誇自擂,我認同。回來後我反而更加知道自己的渺小,簡單的遊戲、教學、煮飯等也未能做得好,很怕別人以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如果有人因為做義工而自誇,那是那個人自身的問題。 關於短期義工,我想最值得深思的反而是情感上的失落。想起孤兒院裡文靜內斂的小女孩sarita,臨別擁抱時卻突如其來給我的那個goodbye kiss,那是真的動了情。我覺得這樣的相識是殘酷的,熾熱地認識對方掏心掏肺,轉眼就分別,我感覺大家在最後一天都稍稍收起了熱情、眼睛也總看著別處,不讓人看到眼內的不捨。我們揮手,都是說goodbye, take care,不說see you,因為這樣手一揮大概也未必有機會再見了,你和我都知道的。 往後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到底什麼才是「幸福」呢?鄰居小朋友看見我們在孤兒院玩汽球、跳繩、許多未見過的新鮮小遊戲、歌聲笑聲不絕於耳,自是羨慕得緊,大多數的他們雙親健在,但沒人會認為已經有「足夠」的快樂。我也不知道對孩子們來說我們的到來快樂和失落那樣較多,我知道他們會想念我們,只望不要想念太多。 文中提到參觀孤兒院可能造成的問題包括以下: 1. 院童被當作參觀對象,缺乏尊嚴。 2. 院童被要求要從事演出以換取捐款。 3. 容易養成向旅客討取物品的習慣。 4. 院童密集與來歷不明陌生人接觸,有潛在風險。 5. 院方可能會蓄意虐待兒童,也不改善孤兒院的硬體,以製造悲慘情形博取同情,賺取捐款。 6. 生意太好,「孤兒」供不應求,已發生孤兒院向民眾付費收購兒童的案例。 雖然自己本身出發前也不夠了解,但看了這報道,加上我的義工體驗,我想作為參加者的確有責任弄清楚主辦單位和孤兒院的背景,參加有信譽團體舉辦及經過審核的活動,而且弄清楚支付的錢用作什麼用途、避免自己的一片善心被利用。 其實對於外來義工,院方一直也需要小心翼翼的發展,查清來訪者的背景、不讓太多的外來因素影響小孩(例如限制人數、不鼓勵探訪者使用智能手機、不讓院童吃外來的零食、義工不能胡亂派物資給孩子,由院長處理再公平地向所有院童派發等等) ************************************ 這個世界有好多本意善良的事會被人惡意破壞,正如文中所說「單純善心所從事的行為,並不保證必然獲得善果。」 再一次問我,旅程中到底有什麼得著,我真的答不出來,我沒有像加了光環般感覺自豪、也沒有突然開竅的覺得人生充滿意義、找到了重大的方向。坦白說好多時候我也想家,也會覺得疲憊,甚至想旅程快點完結回港見家人愛人,也沒有覺得一定一定要再來的感覺。如果再去,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未必會去非洲印度等落後地方服務,可能是日本的文化祭、歐洲的攝影訓練營等等。 但打從我在飛機回望尼泊爾那點點如微弱星光的燈火,我就知道我確切經歷了些什麼,而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旅行而已。而且每當有人提起這旅程,腦海裡就自然湧出遇上這許許多多的笑臉,這一切你明白嗎?你不會明白的,除非你也親身經歷一次,到時,由你去告訴我這種說不清的感受吧。 BLOGGER: ah-far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