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孩子,正處在身心轉變的狀態,加上繁重的課業,各種無形壓力席捲而來,若是跨不過內心關卡,恐會出現令人遺憾的結果。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出,「心理靭性」是現今孩子的必備能力之一,本篇以課業為例,帶你一探究竟凹凸洞治療。長年和青少年相處,我發現相較於過去「有苦就吃、有難就當」的年代,現在的孩子面臨更多不同的壓力,因而衍生出許多情緒困擾,讓我不禁開始思索,究竟背後傳遞的本質為何?繼而發現現代青少年對「心理靭性」的需求腸胃科醫生推薦。什麼是心理靭性?面對人生必然出現的壓力,足以因應並消化它的能力,就是心理靭性,其中包含了自我概念、自我覺察、正向溝通、建立界線,以及學習相關的成長型思維等五大元素。藉由了解心理靭性,家長也能體會孩子面臨的各方壓力,不再用自己立場解讀行為,給予情緒緩衝空間,增加理解的可能。個人自我價值 遭平均值綁架在青少年時期,人際關係、課業與家庭關係是壓力的三大來源。今天就以「課業」為例,談談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消化壓力botox瘦面。《翻轉過動人生》作者、哈佛教育學院學者陶德・羅斯(Todd Rose)曾提到,孩童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被「平均值」劃分位置。平均成績的用意,原是要讓人了解學習品質、進而改善,不過實際執行後,卻變成自我價值判斷的基準:成績高於平均的孩子,是厲害、聰明的;與平均差不多的孩子,是一般、普通的;低於平均的孩子,則是不如人的。他的分析帶給我的很大啟示。猜猜看,一個長期處在平均線下的孩子,會如何解讀自己的學習狀況?是不夠努力、沒興趣、還是智力不足?通常他們會自認不夠聰明,為了找台階下,推稱對學科沒興趣,做為抗拒學習的理由。家長聽了誤以為真,鼓勵「有努力就好」、「下次再試試看」,對孩子來說,只是短暫的撫慰,無法因應本質,提供實質幫助。跳脫舊有框架 重塑學習意涵我們長久處於此種體制之下,心中更不免形成一道隱晦框架,認定「學習等於智力」,並以它進行價值判斷,使得孩子無法獲得真正的幫助,錯過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機會,孩子自己也因為不斷累積的挫折,最終選擇放棄,十分可惜。培養心理靭性,我們要打破過去思維,意識到學習並不等於智力,發掘「優勢能力」、學習「如何學習」,才是學習的主要內涵。在不同的領域中,孩子喜歡或擅長的項目,即是優勢能力。至於過去常被忽略「如何學習」更為重要,因為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考試的真正目的,不在於成績數字,而是用來檢視學習方法是否有效的工具。數學考不好,不是智商不夠,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要放棄的不是數學,是之前學習數學的方式。當我們採用優勢能力、學習如何學習的新觀點,把智力與學習脫鉤時,看待學習,重心將不再是判定自己聰不聰明,而是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往後,面對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時,新的思維會帶領我們找出新的因應之道,除了擺脫昔日充滿挫折、溝通無效的窘境,更有望協助孩子找出自我價值,打造心理韌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