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本達成一致以來,境內外輿論高度關註,有這麽幾方面情況耐人尋味。 一是中美雙方輿論都有認為自己“吃虧了”的聲音,美國的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等人甚至怒斥特朗普出賣了美國的利益、向中國“投降”,後者發推特回懟說“這真是無用的哭鬧,查克。” 雙方都有人對協議表示不滿,說明雙方都不得不有所妥協,反倒說明協議本身的相對公平。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歸根結底在於談判雙方的實力較量和利益權衡。 二是特殊人物的表態變化。比如,一向惜字如金的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近日來頻頻接受采訪,除了就協議及磋商本身發表意見外,萊特希澤還公開表示: “我們是自由市場體系,他們是國有社會主義體系,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讓這兩種體系可一起共事,這正是我們開始做的。” “希望我們能找到一個讓我們都變得富有的方法。” 當被問到中美貿易談判是否討論人權問題時,他說自己只負責雙效威而鋼貿易,“如果你試圖將所有問題都捆綁在一起,你將一事無成。” 不管出於什麽樣的目的,不管做出什麽樣的判斷,萊特希澤對中方評價的變化,透露出美方高層對中美經濟運行制度“和而不同”實際狀況的態度,正在由此前的一味對抗(甚至是一廂情願地要改變中國)逐漸轉向和解。“讓兩種體系可一起共事”,這才是新一輪中美經貿關系能夠順暢發展的務實前提。 三是媒體的觀點和口徑出現變化。 比如CNN的專家發表評論稱:印度 液態威 “中國的貿易活動沒有特朗普等人批評的那樣糟糕,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取得進步,外國公司在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法院提起的68項訴訟中全部獲勝。” “中國力量始終是內向型的,雖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影響力不可避免的溢出國外,但中國總是以防禦和被動的方式使用力量,中國崛起不一定會破壞國際體系的穩定。” 福布斯雜誌稱: “4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取得驚人的進步,關鍵就在於它能夠把市場力量與國家幹預巧妙地結合起來。美國要求中國做的就是放棄這種經濟結構。可想而知,中國絕對不會答應美國的要求。” 從口誅筆伐中國的經濟制度、抱怨外國公司在中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指責美國政府沒能令中國在加入WTO後依其設想進行改變,到承認中國實實在在的進步、認識到中國經濟運行的結構性差異、反省美國對現實問題掩耳盜鈴式的回避,美國主流媒體之所以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最直接的推動因素,就是相持了20個月有余的貿易戰。從發起這場鬥爭時美方信心滿滿的“貿易戰很好,很容易贏”,到改口稱“不設時間表”,再到其間不斷變換的“談”“打”策略,中國的抗打擊能力和反制效果顯而易見,這比喊一萬句口號要美國人來再認識中國,持久藥都要管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家實力決定國際話語權。中國的綜合國力雖然跟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實事求是來說,當今世界,除了中國,換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抵擋得住美國這樣歷時近兩年的猛攻。中國,不僅擋住了,還能繼續站得穩,這才是讓對手能夠刮目相看、也願意湊近點仔細看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在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中,美國的官員、媒體、大眾,以近年來前所未有的密度和熱度關註著局勢的變化,關註著他們這個現實和假想中的對手,或許他們也發現,中國跟他們此前的印象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