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都屬選擇困難的一群;平日吃飯看戲,以致大學選科,都選不定。或許是我貪心,硬是覺得一切都有趣,卻又沒有一件事讓我最最最感興趣。或許並非選不到,或許心中早有答案;或許,只是害怕面對那選擇後的殘局。 我自小也有與家人旅行的習慣,而旅行給我的印象是享受,是看景點,是歷史,是一群人的歡樂時光。去年夏天,我就懷著這樣的心情出發,沒準備要面對甚麼挑戰,也沒想到孤單本來就是一個挑戰,就這樣抱著兩個快要滿瀉的大碼行李箱,踏進離境區。 帶兩個大行李箱,只去幾個月,其實是有點誇張;枉我還跟人說我打算去backpack。航空公司人員皺著眉跟我說“行李超重”,還補一句:‘小姐,去外國唸書不用一次帶這麼多!下年回香港term break時才拿吧’。哈哈,我沒有跟她說破自己的真正身分,其實並非一個外國學生。下年term break? 我的旅程如果還未完的話,touchwood,應該是遇上大難了。 不過, 行李超重,發生在我身上,其實也見怪不怪。記得之前去過一些交流團,我的行李總是全團人中最多,是總是異常的多 。不過現在才想到,這可能是我追求安全感與熟悉感的表現。就像我在香港,也愛攜著大包包出街,裡面裝有鏡子,file,schedule,iphone,耳機等,甚麼也有;只是這次換成了梳洗用品,數不盡的衫褲鞋襪,還有泳衣,晚裝,閒時讀物,電腦,相機等;就是怕去到異地選擇不夠,就是怕會悶,就是怕會不習慣。 一路旅行才發現,許多東西根本用不著。就像衣服,選擇越多,我就越煩惱;也像電腦和裝飾品,它們的存在,除了讓我的肩膀重了幾斤外,也讓我每次weekend 短旅行也要反覆思索要不要把它們放進背囊。 所以,旅行給我的首個功課就是學習放棄。 擁有物質或許能給我安全感,但最大安全感卻來我的心理調節。於是,從拖著兩個行李去比利時,到抱著一件行李去匈牙利, 然後背著一個背包去加拿大;我的包袱慢慢變輕,腳步也越來越輕,心裡也有更多空間和體力去欣賞沿途的風景。 而放棄的不只是物件,還有我的comfort zone,和那不知從哪裡來的自以為是。 還記得去山區時,正值炎熱的夏天,睡木板床,滿地昆蟲。那時候才發現,人在最累的時候,有屋簷,還是能睡得很甜很甜。又想到在緬甸時,當地友人叫我們赤腳在下大雨的泥地上走。那時候,看著自己自以為乾淨的腳板,心裡有千萬個不願意;但回過頭來,心裡突然悸動。他們那雙腿,是佈滿泥污,是滿有汗水的氣味;但那氣味,卻屬於一份辛勤。 緬甸友人說,很羨慕香港,有經濟發展。我也好想換過來跟他說,我也羨慕你們,每天抬起頭,就能看見一望無際的星空。 看來我們都一樣,實在不必呈英雄;因為我們所走過的,可能只是世界上的幾千萬分之一。 在緬甸,寺廟範圍內都規定要赤腳走;穿著襪子也不可。 我也好想換過來跟他說,我也羨慕你們,每天抬起頭,就能看見一望無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