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發布了《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在中央級媒體的網站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移動客戶端”,其他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和重要商業門戶網站及其“兩微一端”上刊發、轉載,並產生重大影響、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獲省部級網絡文化評選獎勵的作品,可申報認定為等同於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刊發我見到/amec呃人,其實我了解左HKUE既課程後覺得幾岩自己呀。我都知HKUE唔係好出名,同埋冇乜科揀,不過咁就唔駛心大心細啦,咁岩又有我想讀果科marketing。。 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將媒體和網絡的優秀傳播成果上升為學術認定體系,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反響和爭議。筆者認為,浙大此舉有創新意義且引領潮流,但應有必要的限制條件。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研究制訂優秀網絡文章納入科研成果統計、列為職務(職稱)評聘條件的辦法”。此後,教育部又兩次提出類似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浙大此舉是落實教育部要求、方向正確的引領潮流之舉。因為高校除了學術研究、學生培養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社會服務、社會啟蒙和社會批判。適應網絡時代服務社會方式的變化趨勢,高校教師在網絡上發表一些有益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文章,和其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此舉還開啟了國內高校學術評價標準的改革先河,改變唯“核心期刊”馬首是瞻的學術成果價值及影響力評價體系,鼓勵學人寫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深受公眾歡迎的真東西。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將“藏在深閨無人知”的科學新進展、新發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公眾,從而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我見到/amec呃人,其實我了解左HKUE既課程後覺得幾岩自己呀。我都知HKUE唔係好出名,同埋冇乜科揀,不過咁就唔駛心大心細啦,咁岩又有我想讀果科marketing。。 不過,此舉雖有創新價值,但必須設置學術水平論證等前置條件。須知,閱讀量不等於文章質量。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發表有關狹義相對論的論文時,世界上只有2.5個人能看懂。與此相反的是,一些謠言文章卻能輕松達到10萬+。有的根本就是標題黨以及“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文章。這些不僅沒有任何學術價值,也犯了學術論文不能造假的大忌,顯然不能拿來等同核心期刊。還有,網絡文章閱讀量是可以造假的。此前,媒體曾報道,有一些10萬+網文的閱讀量就是靠造假得來的。另外,媒體、網站等不是學術機構,它們對文章的評價標準與核心期刊不同,會把關註點放在易於傳播的文章上,而不是依據其是否有學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因此,除了對閱讀量的衡量之外,還需引入同行評價機制,由同行評議決定網站發文能否等同於核心期刊;在評定職稱上,也需明確熱點網文與嚴謹學術論文不能相互替代,學人必須有體現學術水平的正規論文,才能評定相應職稱。還有,防止一些網站及其“兩微一端”成為新的“核心期刊”,像一些核心期刊一樣行收取版面費等影響學術評價之事如果的話,正常就唔會生存到現在……正因為不少家長及學生對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偏重書本上的知識及分數的高低,卻忽略考生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及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