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暢銷書《被霸凌了:關於終結恐懼輪迴,每個家長,老師和孩子都要知道的事》(Bullied: What Every Parent, Teacher, and Kid Needs to Know About Ending the Cycle of Fear)作家凱莉?古德曼(Carrie Goldman)曾在某次專訪中表示,學齡前孩子也有霸凌問題,她談到,隨著孩子愈來愈早接觸3C,行為想法超齡,「霸凌和被霸凌者的年齡已逐漸下降」輪廓拉提。很多大人也許很疑惑,「這個年紀的孩子,真的會霸凌別人嗎?」事實上,許多國內外研究都指出,2歲的孩子已經會和他人互動;3到4歲時便開始對團體生活感興趣,希望有同伴,也期待得到同儕的認同和支持。若是長期受到同儕的排擠、肢體傷害等不當行為,可能使孩子心理健康受傷,等同「被霸凌」淡化色斑。 然而,幼兒之間的打鬧吵架,常被大人視為「正常」,有時父母也可能因孩子表達能力有限,輕忽事情嚴重性,錯過處理問題或關心孩子感受的時機。尤其,目前探討校園霸凌問題仍然以「學齡孩子」和「青少年」為主要對象,幼兒霸凌問題更容易被忽視。我的孩子被霸凌了嗎?留意幼兒霸凌3要素孩子若是被霸凌,其實有跡可循,家長多加留意,就能適時幫助孩子。首先要判斷孩子是在「打鬧」還是被「霸凌」,根據國際《教育心理評論》(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一篇研究統整構成幼兒霸凌的三要素如下:出於故意造成對方傷害的目的,做出挑釁或攻擊性的行為。長期且重複發生類似行為hifu 價錢。行為進行的當下,在兩者之間屬強欺弱或權利上不對等的情境下發生。古德曼建議父母,若孩子有被霸凌的疑慮,應先觀察、了解細節,再涉入處理。例如,孩子與同儕只是嬉鬧拌嘴,還是被惡意中傷?只是單純耍脾氣吵架,還是存在強欺弱的關係?吵架之後,孩子是否能很快和對方和好,一起開心玩耍,還是出現異於平常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情緒低落、感到孤獨、害怕或憂傷?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判斷孩子是否被霸凌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