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門大學問。但我卻從沒想過,除了經驗值的累積之外,烘焙咖啡、煮咖啡也能很科學,翻著書,利用算式、曲線圖、精密儀器,研究如何煮出一杯恰到好處的咖啡家居害蟲。台中市「Mojo Coffee」老闆Scott(陳俞嘉),正是擁有科學實驗精神的咖啡玩家。在投入咖啡產業之前,他對於咖啡可說是一知半解,直到他從美國紐約念完企業管理,回台在逢甲大學英文系的咖啡館工作,才逐漸開啟他的咖啡之路。咖啡素人如何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咖啡殿堂裡擷取所需?擁有工業工程學位與英語能力,Scott決定師法咖啡起源的西方,直接購買外文文獻、影片和書籍,自行系統學習前人留下的豐富咖啡知識,而不走拜師學藝的傳統路線。在逢甲大學咖啡館工作的那一年,他就同時藉閱讀快速累積不少專業知識,很多對於咖啡的基本信念和價值也都在此時成型,那時候他甚至自己買機器炒豆子空氣清新機推薦。而讓他印象猶深的是,看了素有「美國義式咖啡教父」之稱的David Schomer(著有《Espresso Coffee》,理工背景出身,將沖煮義式咖啡公式化,在美國西雅圖開設咖啡館)的錄影帶和書籍後,依樣畫葫蘆,「終於喝到第一杯義式濃縮是甜的,像糖漿,非常甜蜜。」從此,在他的腦海中,咖啡不再只有刻板印象的苦味,還有焦糖、巧克力等甘甜餘韻。越玩就越能體悟咖啡世界的美麗風景與處處驚奇。五年前,Scott在台中市創立「Mojo Coffee」,一如骨子裡的科學因子,開店後,他仍時時刻刻以端出更好的咖啡為職,「變因越少,越能知道如何泡出好咖啡。」為此,他不惜重金買下許多精密儀器香港新盤。像是吧檯裡來自美國的SYNESO義式咖啡機,價值約高達新台幣四十萬元,硬是比一般的機器貴了一、二十萬元,但卻能夠將沖泡咖啡的水溫差控制在華氏零點五度之內,提供源源不絕近乎恆溫的熱水。如此一來,就能撇除水溫或高或低對於沖泡一杯咖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