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餐會的重頭戲就是採用以超夢幻方式養殖的「桂丁雞」,就連對擁有「台灣土雞王」稱號的凱馨實業來說,也是頭一遭,總經理鄧學凱說明,這回桂丁雞養殖「最主要的差別就在『密度和飼料』聽力中心。」位在嘉義東石的「十甲農場」,以有機無毒方式栽種玉米、黃豆、小麥、芝麻、薏仁等雜糧作物,這群專門為了這場餐會而飼養的桂丁雞,就生活在農場特別搭建的養雞場裡,周邊盡是農田。農場主人蔡一宏和鄧學凱合作,在小路旁的農場田地裡做圍籬、蓋雞舍,目前裡頭有二百六十七隻雞,雞齡大約兩個月,餐會前就會養到約一百零五天大。蔡一宏已經準備多挪出與雞場相鄰的一塊田地,讓雞群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兩塊田地大約一千坪,算一算每隻雞平均有超過三坪的活動空間。更優渥的是,牠們吃的不是進口基改玉米飼料,而是農場裡的有機穀物,蔡一宏說,不符市場規格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及薏仁、花生、稻米格外品,就會打碎成為雞飼料肺炎後遺症。向法國布列斯雞看齊鄧學凱去年曾特別前往法國觀摩「布列斯雞」(Poule de Bresse)養殖,「每隻雞有三坪的活動空間!」雞隻雞齡達三十五天後開始放養,每批雞群數量以五百隻為限,活動草地最少須達五千平方公尺。雞隻採食草地的蟲等食物,也食用以在地玉米、穀物等做成的飼料。他提到,「養殖環境的風土、微生物不同,雞肉的風味就會不同,我想這次的雞,會更有以前傳統的風味。」在台灣,大部分的雞場並不歡迎參觀,擔心外來者會把細菌帶到雞場裡,即便是擁有戶外空間的土雞雞場,入內也都要穿上無塵衣才准通行。一般來說,雞隻天性膽小,本來就容易感到緊迫有壓力,在集約飼養的環境下,就要特別注意。而這批十甲農場裡的桂丁雞,真讓人回想起小時候鄉下阿嬤自家豢養的土雞,無懼無畏,自在成長於天地間。造訪前連日的滂沱大雨,在雞場裡形成了一個小水窪,幾隻桂丁雞不怕變成落湯雞,就大剌剌的踩在水裡。閱「雞」無數的鄧學凱也感到驚訝:「這些雞真的很厲害,你要知道,雞很容易受驚嚇,下這種雨,是很大的緊迫(壓力)。」蔡一宏讓我們換上雨鞋後(避免弄髒自己的鞋,而不是擔心帶菌),就走了進去,雞隻立即好奇圍過來,用嘴喙在我們雨鞋啄啄弄弄,一點也不怕人。健康有活力的雞隻,是這低密度環境與優質飼料所帶來的最大回饋電腦掃描中心。兩人做事堪稱「不計代價」。蔡一宏挪出自家農地、供給穀物,還得花精神照料雞隻;鄧學凱蓋雞舍、架圍籬,再養上三百隻雞,沒人去計算後端究竟能不能回收。長期致力於雜糧作物復興的蔡一宏說,這些無法在市場上銷售的作物,卻能成為雞隻最佳飼料來源,而雞的排泄物又可以做為堆肥回到田間成為養分。養雞,能讓田間作物循環再利用,也能讓農民多一份實質收入。「不用多,台灣只要有一百個人願意,有一百個這樣的場,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氛圍。」站在雞舍裡,鄧學凱難掩興奮之情,他也盼望著一個永續的養雞方式,能讓雞農、業者及消費端,還有生態環境都能互利共生。這次跟蔡一宏合作,對鄧學凱來說也是新嘗試,他希望找出一個可能的模式,「我不會做完這場就算了,我會長久做下去,總要先做出個樣板,才能讓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