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有效的管教,父母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到底用什麼方法可以立即讓孩子聽我的話,讓孩子乖乖去做。」當孩子能夠立即順從,似乎就是管教成功牙齒痛。事實上,管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長期的、幫助孩子可以信任父母的歷程,因為信任,所以孩子對於父母給予的建議,願意順服。小孩之所以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有兩個理由:一是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已建立出對父母的信任感。他知道父母給他的建議確實是經過考量,而且是他目前經驗所不能及的牙痛原因。二是孩子因為理解了緣由,所以願意順服父母的意見。他知道父母為什麼要他這麼做,而且他有責任、也應該這麼做。在這兩個前提下,有效的管教是一個必須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結果。透過一定程度的行為獎懲,也許暫時可以讓孩子立即聽從,卻不見得能夠內化成為長期的管教成效。要達成管教的長期效益,除了獎懲以外,父母還要朝兩個方向努力:認知上給予規則的教導、情感上給予體驗照CT。只有認知的規則教導,沒有情感經驗的涉入,道理都懂,但行為上做不到,因為認知和行為之間存在落差。就像父母這一代的公民與道德學了一大堆,即使考了一百分,也不代表不會說謊、不會犯罪。所以認知教導和情感體驗都要做才算完整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