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實驗教育可貴的是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孩子從小被安排、管控,當這些外部壓力拿掉,我們才有辦法看到孩子真正的自己;當整個大的教育環境,不要有那麼多升學考試、反覆練習壓制孩子的學習胃口,或是用成績來斷定、分類孩子,如果我們的教育可以長到這樣,讓孩子找到自己該有的樣子,我們根本不需要實驗學校点阵激光。 」公立實驗國中綜合來說更看重學生興趣探索,注重學習能力養成,而非透過頻繁考試盯緊分數與升學的學習環境,使許多家長、學生嚮往。但是面對的壓力也最大,因為3年學習結束就必須面對會考的驗收成果,就算真的能不在乎考試,但國中畢業後的升學路,仍是一個明確的現實壓力收毛孔。至109學年度,台北市共有3所公辦公營實驗國中,每一所學校的說明會都吸引大批家長。其他如台南市,先前也有市議員積極催生公辦實驗國中,希望公立實驗小學畢業的學生得以銜接。實驗教育下的學力待驗證實驗國中的出現,擾動了升學為重的國中教育現場,然而從家長的教育觀,對於學習與升學的想像,都正在磨合。而多元的教學方式是否真能奠下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未送出第一批畢業生的實驗國中仍在摸索,也有許多未知HIFU。台北市第一所公辦實驗國中、芳和實驗國中校長黃琬茹表示,老師們透過多元的教學、作業與評量設計等,希望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這在過去課業壓力繁重的學習下可能沒機會,在實驗國中卻可以實現。但部分家長看到孩子在家怎麼沒花長時間讀書、寫作業、準備考試,反而開始擔心,覺得學校「太自由」或學習風氣不佳。然而這些讓孩子摸索與試探的過程,黃琬茹認為都有其價值。芳和實中與北市第二所公辦實驗國中民族國中,教學上都是以課綱為基礎。不過兩所學校都被外界「關心」:學校嘗試教學的創新與改變,真的對學生的學力有幫助嗎?有沒有辦法應付會考?「我當然也會擔心,」民族實中校長蘇慧君坦言。學校也透過不同的方式追蹤孩子的學習狀況,如每週二下午,全校老師會聚在一起討論孩子的學習情形。學校也與國教院測驗評量中心合作,在新生入學階段讓學生做線上測驗,了解孩子學習狀況的起始點,升上八年級再做一次,由此來觀察經過一年的教學,每個孩子接受實驗教育後的改變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