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你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美國有次調查「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一六%的家長,從來沒有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二三%的家長,一週只讀不到二次。你可能會問:「什麼?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還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家長如果有這種想法,那還真是大錯特錯了。親子共讀,可提升兒童學習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一九八九年,美國波士頓的兒科醫師,共同發起一項鼓勵家長親子共讀的計畫。這計畫持續了二十年,每年送出五百七十萬本童書,教導三百五十萬名兒童的家長,如何進行親子共讀。從這項活動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學齡前的親子共讀,確實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口語表達,而且讀的時間愈多,效果愈顯著。也因為擁有這二項能力,這些孩子日後的學習效率是突飛猛進,表示親子共讀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力。此外,紐約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醫師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曾經針對紐約都會地區的低收入家庭進行研究,發現有親子共讀的家庭,孩子從三歲之後,行為就會有所不同。三歲孩子若在有親子共讀的家庭中,明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也更集中。等孩子三歲以後,研究員持續每半年追蹤一次,發現親子共讀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仍然持續發酵,直到上小學都是如此。請大家不要誤會,以為親子共讀是「媽媽的事」,爸爸與孩子一起讀童書,對他影響更大!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睡前親子共讀,若由爸爸陪孩子閱讀,效果比媽媽更好。科學家們發現,媽媽讀繪本時,容易被細節所困,但爸爸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更容易引發孩子發散性的思考,以及更有想像力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