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多見於30~50歲女性,41~50歲尤為高發,很多女性隨著年齡增長,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又稱為纖維肌瘤,由平滑肌細胞增生產生,有少量的結締組織組成。子宮肌瘤確切的發病原因尚不統一,可能與遺傳因素、女性激素水平和幹細胞突變有關。但可以明確的是,它是一個激素依賴性疾病。雌孕激素水平失衡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出現子宮肌瘤,如月經初潮早、卵巢腫瘤、腦垂體瘤等。現代職場女性工作壓力大,熬夜、久坐、飲食不規律也都成了雌孕激素分泌異常的幫凶。因此,絕經後激素下降,子宮肌瘤會逐漸縮小;而孕期由於激素影響,原本的小肌瘤就有可能長大。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於2011年制定的標準化子宮肌瘤亞型分類系統。FIGO將肌瘤分為0~8型,共9型。該分類系統基於影像學檢查顯示的病灶位置及其與子宮內膜、漿膜關係,對子宮肌瘤病灶引起子宮異常出血的風險進行分級,以指導治療婦科醫院。PART 02妊娠對子宮肌瘤的影響肌瘤位置的變化:隨著妊娠期子宮增大 ,肌瘤的位置亦可發生相應的變化 ,如子宮體部肌瘤可隨宮壁的伸展發生上下或左右移位。肌瘤增大、變軟:由於高水平雌、孕激素的影響,在妊娠早期,深圳子宮肌瘤醫院細胞肥大水腫,肌瘤生長較快,質地變軟,有時因明顯軟化致子宮肌瘤與周圍肌層的界限不清,難以辨識。如在妊娠前未確診子宮肌瘤,就有漏診肌瘤的可能。肌瘤退行性變、壞死:由於激素水平增高、機械性壓迫及增大的肌瘤內血循環不良,可引起肌瘤玻璃樣變、粘液變性、脂肪變性、退行性變甚至出血壞死,但以表現為出血壞死的紅色變性較為多見。肌瘤蒂扭轉:可見於帶蒂的漿膜下肌瘤。蒂扭轉時,產婦出現急性腹痛和局部壓痛。PART 03子宮肌瘤對妊娠的影響流產、早產 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為20%-30%,較無肌瘤者高2-3倍。除巨大肌瘤壓迫外,早產率與一般妊娠無顯著差異。胎位異常、胎兒變形及宮內生長受限 由於肌瘤機械性阻礙,胎兒活動受限可引起胎位異常。此外,偶可因肌瘤的壓迫而導致胎兒變形和宮內生長受限。胎盤異常 肌瘤可使相鄰部位蛻膜發育不良,影響孕卵著床而出現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分娩時胎盤粘連,以致不能自行排出。產程延長 分娩過程中,肌瘤使子宮收縮功能失常,引起原發或繼發性子宮收縮乏力,以致產程延長。產後子宮出血 由於肌瘤的存在,妨礙子宮收縮,特別是存在著黏膜下子宮肌瘤時,產後出血量明顯增多。子宮扭轉 子宮體部一側如有肌瘤時,隨妊娠宮頸軟化有可能發生子宮扭轉,產婦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嚴重者可能發生休克。產褥感染。PART 04妊娠前子宮肌瘤的處理肌瘤是否影響受孕,取決於肌瘤生長部位、大小及數目。肌瘤患者不孕率約為22%-32%,以黏膜下肌瘤不孕率最高。凡年齡40歲以下,以往有多次流產史或長期不孕者可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後可望改善生育功能,並可預防妊娠後肌瘤發生的各種併發症,術後避孕半年即可懷孕。文獻報道,肌瘤剔除術後妊娠率為56.3%,其中足月妊娠為77.6%,術後3年內妊娠占妊娠總數的75.9%。PART 05妊娠期深圳子宮肌瘤的處理因妊娠期血供豐富,肌瘤剔除時出血活躍,且止血困難;子宮肌瘤充血變軟,邊界不清,手術時亦難以辨識肌瘤的確切位置;有發生流產、早產的可能;產後肌瘤多逐漸縮小。所以,目前均不主張在妊娠期行肌瘤剔除術。但是,如果肌瘤增長迅速,其存在已成為繼續妊娠的障礙;肌瘤是既往多次流產的原因;肌瘤蒂扭轉、肌瘤嵌頓或子宮扭轉以致出現急性腹痛時。此外,如肌瘤紅色變性,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PART 06分娩方式選擇應根據肌瘤大小、部位及母兒情況而定。子宮肌瘤小、不影響產程進展,可選擇陰道分娩;子宮肌瘤位於子宮下段、子宮頸等位置,影響胎先露銜接和入盆,阻礙胎兒下降及娩出,應在足月後擇期行剖宮產術。而剖宮產術中是否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尚存爭議。有文獻表明,剖宮產同時行大陸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單純剖宮產比較僅延長了手術時間,而術中失血量、術後恢復、產後出血、產後發熱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但由於術者技術欠缺、醫院輸血急救條件差、不易暴露的肌瘤以及靠近子宮動靜脈、輸卵管間質部的大肌瘤、危重孕婦等因素,不主張在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