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子女會否一時融洽相處,一時激烈爭吵?兄弟姊妹間發生爭執十分常見,但若家中幼兒經常爭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家長難免會感到沮喪、煩躁,也可能會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擔心。媽媽看到哥哥和妹妹正玩得融洽,便去打掃房間。數分鐘後,卻聽到哥哥高聲叫喊、妹妹嚎啕大哭,就去看個究竟……原來孩子打架起來。她只知道他們為了一輛玩具車而爭吵,也弄不清事情的始末。如果你是這位家長,你會不會對孩子說以下的話?一拍兩散︰媽媽氣沖沖地說︰「點解你哋唔可以好好地玩?大家都唔好玩喇!」接着便取走玩具。主持公道︰媽媽決意找出誰是誰非,見妹妹大哭,便對哥哥說︰「係咪又係你搞喊妹妹?」「做大」自然要讓「細」︰媽媽認為妹妹年紀小,不明事理,希望哥哥可以多忍讓,便說︰「你做大就唔好咁計較啦,讓下妹妹唔得咩?」講道理︰媽媽沒考慮孩子的意願,只想到兄妹之間應該要多分享︰「媽媽買個玩具就係想你哋一齊玩,一齊玩先開心嘛。」這些回應十分常見,卻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對家長的建議聽不入耳之餘,也難以從中學習正面處理爭執的技巧。其實孩子有時能夠自行解決分歧,所以在他們爭執時,家長可先從旁觀察,不用急於介入。不過,若孩子的情緒反應開始變得激烈(例如尖叫、嚎哭),或出現攻擊性的行為(例如扔東西、打人,或以言語辱駡對方),家長宜即時介入,避免情況惡化下去。介入有不同程度,家長可因應情況,給予口頭提示、警告、以至出手制止。面對他們的爭吵,父母總會感到頭痛及無奈,因為不論是責罵或是勸說都好像阻止不到孩子之間的吵架。家長面對這些情況,可以參考以下三個做法。一、了解爭吵背後的原因,不要妄下結論兄妹之間如發生爭吵,很多時父母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會說︰「怎麼哥哥你又弄哭妹妹呢? 不要爭她的玩具。」家長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哥哥比較大一點就應該讓妹妹,不應與妹妹爭吵。但哥哥面對父母的偏心和批評,他只會覺得不公平及委屈。其實,孩子之間每一次的吵架原因都不盡相同,父母可以先問清楚孩子為什麼要吵架。可能純粹是大家都想玩同一件玩具、看同一本書,那麼在這件事當中其實沒有誰對誰錯。父母也可從中教導他們分享,當他們知道原來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看書時,他們自然會減少爭吵。二、訂好規則,大家都公平遵守規則有助讓孩子明白到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人可以得到偏心對待,這會讓孩子理解及較願意去遵守。家長在訂規則時,可以讓孩子共同參與及討論,並且是要容易實行的。例如在爭玩具時,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分享的話,就可以用排隊方式,誰先接觸玩具就可以先玩,另一個就需要排隊。從過程中,他們可以學懂溝通,亦可以學習到除了爭吵以外還有很多方法解決問題。三、放手讓孩子自行解決當見到兄弟之間吵架時,很多時父母都忍不住會馬上出口制止。但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也算是兄弟姊妹之間的一種溝通方式。他們透過溝通學習到互相磨合、體諒,而且孩子的思維其實都比較單純,你可能見到他們在這一刻爭吵,但下一刻你可能又會發現他們兄弟二人和睦地一起玩耍。孩子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強,家長不妨給予空間及時間讓孩子嘗試自行處理及解決吵架的問題。孩子們的爭吵情況確是會令到家長很頭痛,但這個過程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因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各自都有不同的思維及表達方式,兄弟姊妹共同生活、學習時,他們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學習分享、體諒及同理心。所以家長們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吵時,可以先了解孩子的需要,然後藉此教導孩子學會人與人之間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時,家長就會不難發現孩子其實有能力靠自己處理與手足之間的爭吵。育兒資訊伸延閱讀:孩子經常說謊怎麼辦?Whizpa香港首個教育機構評論網站兒童興趣班推薦如何為子女選擇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