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 Pray Love>的書還沒有看,電影版的<再單身遊記>卻一上畫便看了,電影令我眼濕濕,主題非常簡單 - 做女人要靚,最緊要放開懷抱,活得精彩。 故事是有關於女主角Liz擁有現代女性夢寐以求的一切﹕有車有樓、婚姻以及事業,後來婚姻失敗,在離婚期間又遇上冒水情緣,令Liz更感迷惑及心碎。於是她決定放手一搏,旅行一年好好犒賞自己﹕出發意大利發掘食的樂趣、踏足印度展開自我探索之旅、在峇里尋覓愛的真締...整個旅程中,要面對的其實只是“恐懼”。在意大利發掘美食,怕胖;在印度自我探索時,怕面對自己;在峇里尋愛時,怕再受傷害。 電影中有這麼一則小故事:男子每天到廟裡向神祈求“神呀,請你讓我中一次彩票,只是一次便可以!”男子每天也去廟裡作相同的祈求,月復月。有一天,神顯靈說:那請你不要每天只來這裡,去買一張彩票吧!故事說明,只想不作行動,是不會有任何事情發生,更何況是達成願望。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因為感情上問題感到很迷惑,連帶人生其他方面也完全失去方向,每天都在想如果可以這樣那樣便好,只是在想。直至有一天,有人對我說:“你根本是懶骨頭,每天只是在想,動也不動!你想工作有突破,卻每天只在埋怨:你想感情有“著落”,卻對遇到的人挑這挑那,你從沒有行動去尋找或達到你所想所要,你從沒打開心扉及懷抱去看。"其實說到底都是因為“恐懼”。當一個人待在同一個處境(即係HEA或者“擎”住於某一個狀態)一段時間,無論是好或壊,已經習慣該種環境,想改變往往都只是想,不敢行動。因為所處環境實在太熟悉了,改變後的情況卻不能預知,人總喜愛留在熟悉狀況(像comfort zone),無論是好是壞,於是找來各種原因、籍口作擋箭牌,不鼓起勇氣“向前走”。 我想“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要測試自己對甚麼事情存在“恐懼”,留意一下對甚麼事情有很大的反應,例如別人批評你性恪上某種缺點,你即時否認兼詳細指出,引用例子表明你並沒有那種缺點;甚至將責任推御給別人,例如“如果唔係佢激我,我點會發咁大脾氣!”可能你正正是害怕面對這性恪上的缺點。 我近月開始了早晨瑜伽的習慣,上的都是有老師帶領的瑜伽班。早上有另一種瑜伽班名為Mysore,要記熟sequence自己練習,老師只是在旁協助,我一直也很想試…但Mysore內大部份都是瑜伽高手,我此等“低手”,連行近Mysore練習室的門口也有點怕,老師鼓勵我去試,但至今也未上過Mysore。我跟老師說:我還沒有把所有式子次序記熟,我較喜歡有老師帶領的瑜伽班…總之有一堆不去的原因。實情是我將自己跟其他高手比較,我怕自己在班內“獻醜”,所以遲遲不上Mysore。 我給了自己一個限期,下星期一定要鼓起勇氣,痛痛快快去上Mys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