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法國的旅遊區雖不算普遍適用,但法國的整體旅遊配套還是值得一讚。遊客手執一張通行六區的 參觀了法國皇侯貴族的府邸多年,直到今次巴黎之旅我才發現法文的Château和Palais不可隨意亂用。楓丹白露宫和凡爾塞宫皆為法王宫殿,法文名稱分別為Château de Fontainebleu及Château de Versailles。反而規模較小的盧森堡宫卻用上Palais du Luxembourg。原來位於市區的皇室府邸才可以稱為Palais,在市郊的全是Château。雖然Château de Fontainebleu及Château de Versailles的中、英文繹名常冠上宫和palace,三種語文的用法明顯不同。 文藝復興的影響可以遍及法國,Francis I可算居功至偉。他的鴻圖大計是在楓丹白露宫興建另一個羅馬。歷代國王、王后的寢室無疑盡顯法國皇室此後二百多年的豪氣。但宮內那些長廊更叫我一見難忘。我一踏進Francis I Gallery立刻想起凡爾塞宫的鏡廊。Francis I Gallery亦確實為羅浮宫的Apollo Gallery及鏡廊立下典範。長廊儼如Francis I的私人美術館。我相信文藝復興的精髓必然盡現其中。Diana Gallery那一排排的書架、天花的畫作和巨大的地球儀則讓我彷如置身古老大學的圖書館。在講求堂皇華麗的宫殿找到書卷氣息實在意想不到。 楓丹白露宫內還有兩處地方叫我眼前一亮: The Ballroom及The Chapel of the Trinity。我一向不喜歡太過浮誇的建築。但The Ballroom的壁畫及裝飾正好配合皇家舞會聲色不斷、衣香鬢影的場面。至於The Chapel of the Trinity,讓我有點想起意大利的聖堂。禮拜堂現存的裝飾其實經過十六世紀Henry IV改造,藝術風格屬於The Second School of Fontainebleu,而非Francis I在位時的The First School of Fontainebleu。 原本法國皇宫的庭園和後花園是漫步閒遊的好地方。但我們遊覽楓丹白露宫那天實在寒風凜冽。不要說散步,我們連停留在室外多一分鐘也覺寒意難消。沿運河漫步至火車站原是不錯的行程。不過,風和日麗的日子才可享受到沿途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