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達賴喇嘛得以在布達拉宮統領藏民,政教合一無疑是主因。 佛教在唐貞觀時期傳入西藏,雖蒙王室大力支持,但贊普才是政治首領。布達拉宮的前身紅山宮,自公元七世紀已是西藏的行政管治中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始建的宮殿隨著吐蕃王朝的沒落而逐漸毀棄。藏傳佛教經歷過百年的起起跌跌,真正的政教合一初見於元朝。之後三百多年各教團不斷擴張,爭取政治上的影響勢力,各宗派之間也就相互對立。以達賴喇嘛為首的格魯派(又稱「黃教」)直到清朝才將全藏十三個大要塞納入手中,完成西藏的統一。五世達賴喇嘛因此在紅山宮舊址上重新修建了布達拉宮。政教合一之後,布達拉宮更加添神聖的宗教地位。 雖然達賴喇嘛出走了半世紀,前往布達拉宮參拜的藏民依然絡繹不絕。遊人參觀的時間僅一小時,而且宮內的遊人和善信熙來攘往,我們在每一個佛殿、宮房祇可以逗留數分鐘。八座達賴的靈塔,鑲嵌了多不勝數的珊瑚、綠松石、天珠、蜜蠟,金碧輝煌精雕玉砌,無疑最引人注目。但我對布達拉宮的建築更感興趣。 布達拉宮雖經歷代達賴擴建, 白宮、紅宮以及周邊與之相搭配的各種建築仍和諧一致。基本的石木結構以外, 我們還見到牆身一層如同用毛絨織就的紅色東西, 那就是白瑪草牆。除了布達拉宮的女兒牆, 西藏寺觀宮堡的簷下也用上白瑪草牆。建築物頂層的牆可以因此砌得薄一些,從而減輕牆體的重量。樓高十三層的布達拉宮可以屹立超過數百年,白瑪草牆是關鍵之一。不過白瑪草的製造工序複雜, 在舊西藏只有寺廟和一些貴族家庭才用得起。 舊西藏社會另一個階級象徵是「阿嘎」土。本來西藏的「阿嘎」資源極其豐富, 可是主要用來做地坪的「阿嘎」土打制修整起來特別費工費時,一般百姓絕不會採用。地位尊貴的布達拉宮則幾乎全是光滑平整的「阿嘎」地面。我們在羅布林卡和大昭寺見到藏族婦女怎樣「打阿嘎」, 即是維修保養「阿嘎」地板。她們拿著下方連著小圓木片的長棍,很有節奏地一邊唱著歌,一邊用長棍擊打地面。 藏民極強的宗教信仰力量在各大小寺院可見一斑。而且以前西藏的教育體系大部份包含在寺院教育之中,送子弟出家即令子弟受教育, 藏民皆認為正事及美事。寺院的經濟直到民國仍包含了西藏的大部份經濟活動,治理西藏寺院,也就治理了大半個西藏。 現時的寺院仍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強大的經濟力量。西藏僧人毋須化緣而衣食温飽。長期研讀經書也令他們在藏民心目中德高望重。或許是自己的偏見,又可能是現代社會的衝擊吧,我們在大昭寺的庭院親睹傳統的辯經不久便遇上兩位拿着iphone的僧人,那種感覺總有點怪怪。在大昭寺最大的驚喜是金頂上的雙彩虹。西藏高原時晴時雨的天氣果然變幻莫測。 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終日人聲鼎沸,善信不絕。相比之下, 羅布林卡算是平靜。一到雪頓節, 羅布林卡外的公園還是會擠滿觀賞藏戲的民眾。拉薩這幾座歷史古蹟若沒有藏民歷年的參與、藏族文化的承傳、藏傳佛教的滋養,祇會變成宏大而欠缺靈魂的建築物。我們過眼雲煙的一瞥,委實難以體會箇中的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