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成都雖然祇是匆匆一天,還是迅速感受到內地經濟起飛之後的利與弊。 成都的機場並不大,但五臟俱全。不少去西藏或九寨溝的遊人皆會在成都轉機。接待國內外的遊人越多也自然讓成都機場的設施貼近較高水平。不過成都亦像大部份中國的重點城市一樣,市內的基礎建設得到重大改善之餘,空氣質素朝相反方向而行。空氣污染實在不再是局部地區的問題。深圳的情況不用多說,我半年前所見的上海和杭州也是籠罩着一片濛濛的淡黃色。原本神州大地值得遊覽的名山大川和歷史古蹟多不勝數,但如果每一次步出機場和車站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氣也混雜異味和廢氣,再美的湖光山色也會被打折扣。 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在成都祇是在 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落群組成的寬、窄巷子亦有香港人的參與。高文安的麵館、咖啡廳、健身房和辦公室位於窄巷子, 離Starbucks不遠。寬、窄巷子始建於清朝,是成都33條清朝兵丁巷子中僅存的2條。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有關成都或者成都人的介紹總少不了「悠閒」、「寫意」這些形容詞。寬、窄巷子也被打造成品味成都這種生活態度的社區。我們在成都的時間太短,不足以引證這個說法是對還是錯。但寬、窄巷子內確實有不少讓人流連的茶館、咖啡廳、酒吧、書房、工藝品店和小餐館。成都的茶館文化大概令當地人很接受在館子裡消磨時光這行徑。雖然我們在寬、窄巷子見到不少國內人,但我們無法確知有幾多是本地人。若成都人真如他們所言是崇尚慢活和閒活,那確實挺不錯。 寬、窄巷子讓我感到可喜的現象是那裡仍有私人住宅和一些老舊而地道的食肆。中國各地的特色少不免體現於地道小食之上,在寬、窄巷子最令我們大開眼界的是那些炸兔頭。兔子的兩顆大門齒還清晰可見。寬、窄巷子原本的大計之一是吸引國際級的名店進駐。開幕至今兩年仍是如願未償。這或許並非一件壞事或憾事。試想想,炸兔頭如何與LV放在一起呢?經營寬、窄巷子的人到時會如何抉擇?換轉在香港的話,答案顯而易見,在成都我真的不知道。 如果各地的計程車司機是可信的民情探熱針,成都人似乎頗滿意改革開放帶給他們的生活改變。載我們往錦里古街的司機叔叔對鄧小平的魄力和貢獻更推崇備致。他還特別讚揚鄧小平堅決收回香港主權的決定。相比香港人當年的患得患失甚至憂心沖沖,我相信大部份的國內同胞對香港回歸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甚至是雀躍期待。明顯地大家對同一問題的着眼點完全不同。國內人欣喜的原因是中國人受屈辱的其中一段近代史終於可以劃上句號。香港人擔心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會否頃間消失了。 計程車到達目的地,我們見到的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常的夜市。錦里古街的網站有這樣的介紹: 錦里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錦里當前的建築物並無千年的歷史,古街大部份是仿古重建而來。感覺有點像上海的豫園商城。對中國認識不深的外國人在錦里或者豫園可以初嚐中華文化的點滴。如果他們對所見所聞興趣不大,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應該不是他們那杯茶。我時不時會想像自己從老公的眼光去看錦里古街這些景點。若我是外國人,皮影戲、內畫、各式的工藝品、古色古鄉的中式建築和稀奇古怪的小食很難不叫我對中國的事物充滿好奇。不過世事並無必然。正如不是所有中國人見到古希臘、古羅馬、中古世紀的事物或西方藝術都會充滿好奇一樣。 我每次去完旅行回港,總擺脫不了那種在文化歷史上很乾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