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Split的家度暑, 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亞得里亞海這片土地夏冬兩季的強烈對比。克羅地亞的夏季是歡欣喜慶的時節、是悠閒度假的時候、是載歌載舞的時刻、是碧波暢泳的時日、是追逐陽光的時機。 除了傳統的西歐遊客之外,亞洲遊客的數目同樣較以前多。日本遊客仍是走在前頭。我每天總會見到一團團的日本遊客以大和民族一貫嚴明的紀律穿梭Split的大街小巷。香港或者臺灣來的多數是自助遊人, 通常是一、兩人, 至多是三五成群。其實,隨便流覽一下網上的旅遊討論區或博客遊記就會發現港臺的自助遊人對前南斯拉夫六國 - 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黑山 - 產生興趣已好幾年, 但這股熱潮尚未吹到普羅大眾會參加的旅行團。雖然我也遇過祖國來的旅行團, 但目前仍是少數中的少數。 我發覺不是太多香港自助遊人鍾情Split。Dalmatia無可否認處處是寶, 純粹來一、兩次的遊人自然對影像感強的地方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更多難忘的回憶。Dubrovnik、Plitvice和Krka National Park都屬此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形容Dubrovnik為地球上的天堂更是幫這個古城錦上添花。不過,「恐怖大師」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稱Zadar有最美之日落似乎收不到同樣效果。 Split值得一遊的地方實在不算少 - Diocletian的宮殿和列柱廊、Sv. Duje主教座堂和鐘樓、考古博物館、Marjan的樹林、Riva、古城本身。 Marjan的半山有一幢大理石別墅, 是我的心頭好。別墅的頂部雖然沒有三角楣飾, 但正門那一排愛奧尼亞圓柱還是叫我聯想到一座古希臘神殿。別墅本來的主人是克羅地亞最著名的雕刻家Ivan Meštrović。他把自己的別墅與眾多的雕塑品捐贈給國家才得見今天的美術館Meštrović Gallery。 二樓的大陽臺最令我眼前一亮。遊人可以從寬敞的陽臺看到在陽光下閃爍不停的亞得裏亞海。如果Meštrović有幸活到克羅地亞獨立的一天, 他或許會想重返這幢他一手設計的別墅。 Meštrović Gallery對面是Kastelet-Crikvine。Meštrović購買並修復這幢16世紀的大宅前, Kastelet-Crikvine屬於Capogrosso- Kavanjin家族。大宅內的The Holy Crucifix Church展示了Meštrović二十八個木製的浮雕。以這樣富現代感的手法來展現耶穌一生的作品是甚少見到。 Split最大的吸引力其實來自豐富的生活氣息。早晨的露天市場是尋寶的好地方 - 各式乾酪、西瓜、番茄、幹火腿、薩拉米香腸(salami)、橄欖油、紅酒、無花果、烤雞,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新鮮海鮮。 Split的文化生活, 以一個二十萬人口的城市來說, 確實是目不暇給 - 畫展、Klapa(無伴奏合唱樂團) 表演、節日慶典、音樂節、戲劇節、仲夏節、宗教活動、體育競賽,簡直是全年無休! 音樂是Dalmacija最重要的文化傳統之一。七月和八月的白天,Split的主要大街常有Klapa表演, 日落後的Riva幾乎是晚晚舉行音樂會, 名符其實夜夜笙歌。七月中的Split音樂節是克羅地亞歷史最悠久、最受重視的音樂節。已經紅極一時、家傳戶曉的歌手仍會每年參與這個音樂比賽。克羅地亞人對自己的歷史傳統總是懷抱一份直率的珍愛。 我常想,Split的居民根本不知無聊謂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