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課程的由來:從外交官子女到全球教育品牌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始創於1968年,由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學校教育專家設計,最初目的是為跨國外交官及國際流動家庭的子女提供一套統一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其核心理念是打破國界限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隨著全球化浪潮,IB逐漸發展為涵蓋幼兒到高中的完整課程體系(PYP、MYP、DP),並被全球160多個國家的學校採用。2000年代起,IB課程進入香港國際學校及部分直資學校,成為本地家長關注的升學選擇之一。設計理念:培養「全人」而非「考生」IB課程與傳統應試教育的最大區別在於其教育哲學:跨學科整合:強調知識的關聯性,例如在「知識理論」(TOK)中引導學生反思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質疑既定觀點,而非被動接受知識。全球公民意識:課程內容融入多元文化與全球議題,如氣候變化、社會公平等。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專題論文」(EE)要求學生獨立完成4000字研究,培養學術嚴謹性。香港教育長期側重分數競爭,IB的「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了一種替代路徑,尤其適合追求個性化發展的學生。課程結構:六大領域與三大核心以高中階段的IBDP(大學預科課程)為例,學生需從以下六大學科組中各選一科,其中三科需修讀「高階課程」(Higher Level, HL),其餘為「標準課程」(Standard Level, SL):語言與文學(如中文A)第二語言(如英文B)人文社會(歷史、經濟等)實驗科學(物理、生物等)數學(設有不同難度分級)藝術或選修(可從其他組別加選)三大核心課程是IB的靈魂:知識理論(TOK):探討「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通過口頭報告與論文評分。專題論文(EE):獨立研究項目,學術寫作能力的關鍵訓練。創造力、活動、服務(CAS):要求學生在兩年內完成150小時的課外實踐,強調「知行合一」。考試模式:多元評估減輕「一試定生死」壓力IB的評分體系結合校內與外部評估,避免單一考試的偶然性:校內作業佔比高:如科學科的實驗報告、語言科的文學評論等,佔學科總分20-30%。全球統一考試:每年5月及11月舉行,試卷由IB官方批改,確保評分標準一致。分數結構:每科最高7分,三大核心課程另加3分,總分45分。及格標準:DP文憑需總分達24分以上,且完成CAS要求。香港家長需注意,IB不設「補考機制」,學生需在兩年內持續保持學習狀態。升學認受性:全球通行證與本地優勢IB文憑的國際認可度極高,是英美頂尖大學的「黃金門票」:英國:牛津、劍橋通常要求總分40分以上,HL科目需達6-7分。美國:常春藤大學重視IB的課程難度與EE研究經驗,部分院校提供學分豁免。香港本地:港大、中大等院校明確列出IB收生要求(如港大醫學院通常要求43分),且IB學生在英文及國際視野上具備優勢。值得注意的是,IB學生在申請海外大學時,可憑預估分數提前獲得「有條件錄取」,而香港DSE考生則需等待放榜後申請,時間上IB更具彈性。選擇IB前的關鍵考量學生特質:適合自主性強、擅長時間管理且樂於接受跨學科挑戰的學生。家庭支持:需投入資源支持EE研究、CAS活動等非學術項目。升學規劃:若以英美為目標,IB是理想選擇;若專注香港本地升學,需比較IB與DSE的科目優勢。香港教育環境競爭激烈,IB課程提供了一條跳脫應試框架的國際化路徑。然而,其高強度學習模式(平均每週需投入50小時)未必適合所有學生。家長應根據子女的學習風格與長遠目標,與學校顧問深入溝通後作出選擇。想了解更多有關親子、升學、理財的資訊,歡迎follow花輪的IG DM我。https://www.instagram.com/valen_learn_and_w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