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則小妹整理一下自己Google Drive的文件,發現了小妹大學的時候因修了一科"中華文明與西方現代意識",曾經寫過一篇論文是關於中西方宗教對國家政治的影響之「異」和「同」。記得當時小妹在寫中國宗教的時候,一開始是想寫中國佛教的,然而要寫中國佛教對政治的影響其實共不易,先說佛教並不是每個朝代國教,要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大抵只是經濟和文化上,即便是「三武滅佛」雖有政治成分在,大抵都是因為僧尼莊園削弱了國家的勞動力和生產力而已,當時小妹與教授再三討論,最後定了用儒教來成為中國宗教的代表,深入討論儒教/儒家如何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政治。這條題目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定義宗教,尤其是中國宗教,為了這個定義,花了小妹不少時間在搜集資料上,畢竟要將一個學術流派定義為宗教,是需要大量的證據和學者觀點去支持,不少同學都因為這個題目需要的論據而放棄,轉而選教授列出的其他題目,只有少數幾個中學高考時選修中國歷史的同學咬牙堅持下來。猶記得當時教授問過,為何不用其他宗教來論證,偏要用儒教,我們寫論文時不單要被人看到因果相關的縱向脈絡,還要被人看到時序交融的橫向脈絡,不用其他宗教而只用儒教,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本土性,既然中國數千年都沒有一個本土生成的宗教,就索性用一個最有宗教色彩使得歷代由上而下的引為信仰的流派為中國的宗教,更有說服力。其實整份論文最令人頭痛都是在中國部分,西方天主教近乎一枝獨秀,主宰大半個歐洲大陸十多個世紀,教皇就是歐洲大陸天主教國家的王,教會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這比起中國的宗教容易多了,故此小妹花在西方天主教的時間簡直少得可憐,反而天主教試圖透過宗教傳播影響別國政治和宗教方面,在剖釋「異」「同」時,小妹的著墨較多,這很明顯的顯出了中國宗教和西方宗教的分別。然而小妹寫這篇論文並沒有褒貶中西方宗教之意,而是在比較異同的時候會發現對方的宗教傳播行為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需要學習別人好的東西的同時,亦要將我們一些思想帶出去,讓其他宗教認識,宗教共融之後,出現一些對各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都有好處的思想,受惠的都是普羅大眾。不過這都是小妹在當時寫論文時的良好願望,小小的藏在字裏行間的隱喻,只怕連當時批閱的教授也未必可知,今天再看當時所寫的文章,有些感觸而已,才寫下這篇Blog小小的抒發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