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藍」,你會想起甚麼?「藍藍天空高掛我的夢」、「人放鬆的躺 浮泊於這深深的藍光」、希臘聖托里尼Santorini的「藍」,還是摩洛哥舍夫沙萬Chefchaouen的「藍」? 毫無疑問,位處灣仔石水渠街,建於1920年的「藍屋」,是屬於香港獨有的「藍」。「藍屋」的特別,並不只在於她有著和其他二次大戰前所建的老房子不同的外牆色彩,還有背後屬於香港的故事,她屹立於石水渠街差不多一個世紀,見證著時代的興衰。 香港開埠後,多幅香港土地被公開拍賣,當中包括灣仔的臨海土地。投得這些土地的多為外國商人,所以吸引不少基層華人到灣仔尋找工作機會,灣仔開始形成華洋雜處、貧富懸殊的情況。加上1850年代,從中國華南地區移民到香港的人口暴升,很多基層華人聚居在灣仔石水渠街一帶。華人的人數雖多,但當時洋人對華人的歧視嚴重,令他們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所以後來華人銳意創立自給自足的社區,扶助貧弱居民。 「藍屋」便是當時華人建立自給自足社區的好例子,除了分租給居民及商鋪外,為了向區內兒童提供教育,單位亦曾出租作義學及當時區內唯一教授英語的私立學校之用。 其實原本「藍屋」的外牆顏色和其他唐樓無異,但90年代地政總署復修藍屋外牆時,順手拿起水務處用剩的藍色油漆,將「藍屋」外牆來個大變身,若不是錯有錯著,可能她的命運像很多歷史建築一樣,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古物諮詢委員會更將「藍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最初,政府本打算改建成中醫博物館、茶藝博物館和餐館茶座等,但受到「藍屋」的部分居民反對,他們大多住了30年以上,而且過半超過70歲,希望能在「藍屋」安享晚年。幸好在現行的保育方案中,原本居住在藍屋建築群的居民都可以繼續居住,令「藍屋」能保存其最真實的作用。 這道鐵門是在「藍屋」聲名大噪後,為了不影響居民生活而加建的 「香港故事館」設於「藍屋」的地鋪,旨在引起公眾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故事館」以本土文化特色為主題,設有多元化類型的展覽,而且主題不時更換。「故事館」也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導賞團,令公眾對古今灣仔的變遷,有更深入的認識。「故事館」內亦展出由街坊捐贈的懷舊物品,讓公眾對舊時光懷緬一番。逢星期四,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例如音樂會、電影放映會等,更會於「故事館」進行,讓各界進行交流。 「故事館」會定期更換展覽主題 回到舊日的時光 「藍屋」現在也成為街坊聯誼的橋樑 「藍屋」計劃將會於2015年底,預計以大約一年時間進一步進行活化工程,民間生活館屆時將會暫時閉館,工程完成後,地鋪位置將會出租予商戶,長遠希望能使達「藍屋」達到自給自足。希望「藍屋」在改建後,不要變得面目全非,保育的意義在於讓建築物盡量維持原有的環境、功能的同時,再配合原有的特色和意義作推廣,從而令更多人關注;而不是打著「保育」的旗號,最後令歷史建築變淪為商業賺錢的噱頭。 各位有空可到「藍屋」看看展覽,聽聽那些屬於灣仔、屬於香港的故事,若有幸遇上舊街坊,更能獲得更多珍貴的第一身資料啊! 地址:灣仔石水渠街74號 交通:港鐵灣仔站B2出口/電車東行線43E柯布連道站 (近莊士敦道交界)/電車西行線56W柯布連道站 (近莊士敦道交界) (步行至「藍屋」約需時10分鐘) 開放時間 (香港故事館):星期一至日:上午十一時至六時 :逢星期三及公眾假期:休息 入場費:全免 網址:http://houseofstories.sjs.org.hk/ —————————————————————————————————————– Facebook Page: 關於旅行 關於夢想與現實- About Travel About Dream and Reality ( https://www.facebook.com/AboutTravelAboutDreamandReality ) 一個喜愛發白日夢的香港男生,希望有一天在Arrival Card上職業一行寫上Traveler, Writer and Dreamer時,也絕不臉紅。 相信生活縱然有時候需要妥協,也還有選擇的餘地,白日夢或許有成真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