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FB:https://www.facebook.com/JennyTong23 我的攝影工作室:https://www.facebook.com/sibenphotography 最近超愛Eason的《傾城》 我幾乎每天都聽,早晨走在陽光下聽,傍晚走在霓虹下也聽 那夜的避風塘也太美太美,也是一種「傾城」。 小時候,上海有一家港式茶餐廳叫做「避風塘」 那應該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我和爸媽都好愛吃那裡的「乾炒牛河」… 那是屬於我的有點特別的童年回憶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避風塘」沒有了,被越來越多其他的茶餐廳所取代。 再後來,就很少去茶餐廳了,總覺得味道不是以前的那個味道了。 那麼多年後,我來到了香港,帶著心裏那個關於「避風塘」的遺憾。 知道真正的「避風塘」漁港已經很久,卻一直沒有來看看。 直到有一天,讀到張君默的《槳聲燈影避風塘》, 這才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吧~ ——————————————————————————————————————————— 張君默 《槳聲燈影避風塘》 百數十公尺的海堤上,除非是風雨天與大冬天,每到黃昏,前來散步與落艇游弋的游人多了起來,也是艇家女孩與老嫗最為繁忙的時刻, 早在游人來到海堤的入口處便給盯上了,熱切而期待地兜攬:「個佬,開呀!」這是蜑家人的招呼,「開呀」便是「要開艇嗎」的意思。 人們只須往避風塘的堤下望去,便會看見一字排開,等待人客的漁家小篷艇, 這些小篷艇,日間用做橫水渡,把漁人載到泊在海面的大漁船去,也是艇家的起居處,入夜便接載客人。 艇家在艇尾搖櫓,讓小艇在避風塘內的船艇間穿梭游弋,二小時的游程才收五六元。 那年我與女同學一起登了艇,艇家用竹篙把篷艇撐開,還未坐下搖櫓便問:「落埋呀?」並且提出如果「落埋」便多收二元。我們被問得臉熱心跳,連忙回說不用。 小艇搖開去後,舉目瀏覽避風塘內風光,便看見有些小艇放乎水中央,篷蓋四周都垂下沉沉的簾幕,艇家搖著櫓,閑坐在艇尾,任由小艇隨水搖晃。 若干年後,是六七十年代吧,這時我初出社會,又是做了「文藝青年」,每逢興到,便與三五文友去銅鑼灣避風塘游河。 也許是讀了俞平伯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幼年時住在廣州,舅父時常夜裡帶我去荔灣游河,沿河燈光漁火,一直引抵「海角紅樓」,可以吃到艇仔粥…… 便是把那番詩情畫意,一直引伸到夜裡的避風塘。 那時節,入夜的避風塘處處燈火通明、喧聲笑語,艇頭艇尾懸掛著大光燈的炒賣夜宵艇, 搖搖曳曳的便靠上來炒蜆炒蟹與炒河粉,鑊香四溢,又有艇仔粥與雞粥,即叫即煮,誰會經受得住誘惑呢? 炒賣艇才搖開,那邊的絲竹管弦之聲隨風飄近,艇隨聲至, 燈光下,在樂手之間,竟還坐著位穿著小鳳仙裝的年輕歌女,引吭一唱,真是消魂蝕骨,誰又會拒絕得隔艇遞過來的歌牌? 此情此景,一晃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 讀罷文字的我,在心裏念想著那個年代美好的避風塘,終於等到了一個好天氣,決定來看一看 這裏又有一個小插曲~~ 我這個路癡,先往中央圖書館看書,出來後用Google Map導航~~ Map先生搜索出了另一個避風塘,我也就跟著它稀裡糊塗在山上走了好久好久,直 到大汗淋漓的我發現,不對,怎麼還沒到 >///< 這才意識到自己走錯了路… 等公車下山的時候,向一旁私家車裡的女子兌換零錢,但想不到她竟說:「我送你下去吧~~」 心裏頓時暖暖的~~~~~ 到達避風塘的時候,剛好太陽正準備落下。時間剛剛好。 大約風景是這樣吧,要經歷一些坎坷曲折,雙眼看到的才會更動人 路人被美麗的日落所吸引,也都紛紛停下欣賞 也有不少上班族下班後就坐在碼頭旁的臺階上 那畫面,一樣美麗~ 文字裡那個燈光漁火、喧聲笑語的避風塘好像已經離我們遠去, 賣艇仔粥與雞粥的船仔似乎也只剩下最後一家, 臨走前聞到淡淡的鑊香,我沒有在對的年代裡來,不過幸好還有那麼多一同欣賞這日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