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叫不少人望而卻步的一個原因是其獨特的苦澀味。 紅酒也帶苦,其澀味來自葡萄皮的單寧(Tannins),然而愛紅酒之人卻對單寧的倔強甘之若飴,視之為紅酒的靈魂,因其決定了紅酒的風味與個性。同樣地,為啤酒帶來苦澀味的啤酒花,當然也追隨者眾。毋怪芸芸啤酒之中,以啤酒花香氣為賣點的India Pale Ale (IPA)一直備受追捧。 雖名為India Pale Ale,IPA卻非產於印度。傳說在18世紀末,為了讓駐守印度殖民地的兵士能喝到家鄉風味的Pale Ale啤酒,另一方面也因為英國的子弟兵對恆河的水質難以適應──畢竟以當時的濾水技術,在歐洲本土因擔心水質而以啤酒代水的情況並不罕聞──英國的酒商嘗試遠洋輸送啤酒至當地,卻因長時間貯藏在酒桶內,其二次發酵導致啤酒送抵時已告變質。其時倫敦有一酒廠商曰Hodgson,其生產的啤酒以大量啤酒花著稱,而啤酒花具有防腐功效,熬得過從英國前往印度的航程,結果其酒廠出品壟斷了印度的啤酒市場好一段日子。至於後來Allsopp及Bass等大酒廠以同樣方法釀製出更受歡迎的啤酒,甚至回流至英國本土蔚為風潮,已經是二三十年後的事了。IPA這三個字要在1835年以後在一份報紙的廣告上出現,從此這個稱呼就此固定下來。 啤酒之苦澀度有著業界公認的標準──International Bitterness Unit (IBU)。不難想像,在眾多IBU破表的啤酒中,以IPA風格為多。然而愈苦的啤酒,某程度上代表其釀造過程中所使用的啤酒花愈多,也愈能突顯啤酒花的魅力。丹麥著名精釀啤酒品牌Mikkeller就曾推出名為PhD Hop Series的一系列二十種使用等量不同品種啤酒花製作的Single Hop IPA,顧名思義,每款IPA只用上一種啤酒花,而啤酒花的品種則為釀造過程中唯一的變項──好一項充滿挑戰的實驗,能靠嗅覺和味覺分辨出全數二十種啤酒花的可稱得上Beer Tasting的博士,當之無愧。 對初嘗啤酒者而言,要能辨認出不同啤酒花的品種、香氣、味道是過於苛刻了。然而啤酒花的香氣確是只要一被其打動則難以忘懷──因品種而異,多數帶花香、柑橘或莓類的果香。幾乎每間精釀酒廠均曾推出IPA,在啤酒專賣店甚或大型超級市場不難找到,筆者就曾在住所附近之屋邨超市買到來自美國的Brooklyn East IPA,其IBU值為47,相信以其為一嚐啤酒花滋味的試驗品來說,苦澀度該不難接受。至於本地精釀,Young Master Ales有Island 1842、Moonzen Brewery門神啤酒有Jade Emperor玉皇大帝IPA、Hong Kong Beer有Big Wave Bay等等,在此不述,但絕對值得支持。而說到筆者迄今之最愛,當為Mikkeller的Amass B&W West Coast Style IPA,此IPA未必能討老手歡心,然而其香氣卻叫筆者震撼非常,尤記得開瓶一剎,啤酒花香洶湧而出的感動。對,很誇張。何妨一嚐再下定論? (圖為Amass B&W West Coast Style IPA,攝於Craftiss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