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只要遇到小挫折,就會出現撕毀考卷、拳捶書桌等過度憤怒症狀,家長一直以為孩子就是愛生氣,直到國中就醫才發現原高雄橫財神來是「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惹得禍。什麼是「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根據美國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描述,其特徵是:1、嚴重反覆的脾氣爆發(言語或行為攻擊),其強度和時間過於誇張。2、脾氣爆發表現不符合其發展程度。3、爆發頻率平均每週三次以上。4、就算沒有爆炸,整天的情緒也比較處於暴躁、易怒。5、整體情況持續超過一年,不超過3個月沒有所有症狀。6、至少會在2個場合發生,例如家裡、學校或同儕間,且至少在一個場合最為嚴重7、症狀必然在10歲前就發生,6歲後才會給予診斷簡單來說,這類的孩子容易因為普通的挫折(例如功課太多、負面人際互動等),就顯得過度憤怒,進而無法配合規定,甚至有破壞行為。由上圖可知,有「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兒童,其同時有「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及「對立反抗或品行疾患」的比例是相當高的,也因此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常是班上的問題人物,一般的小學老師根本無法處理,最好是有專業或者是資源班的老師介入。面對這樣的孩子,第一線的處理當然還是行為治療,必要時針對症狀給予藥物,許多有在接受行為治療的家長可能都會有一些迷思,孩子明明在專業治療時的狀況都很好,家裡也明顯進步,但為何在學校還是問題不斷呢?這通常是因為孩子已覺得他被貼了標籤,可能來自同學,當然也有可能來自老師,也或者是中高年級以上同學的故意激怒行為,因為想要看到該同學的反應,學校和同儕往往是他們感到壓力較大的地方,因此腦袋就更容易斷線而爆發。有「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兒童,可能會讓人感到較幼稚、不成熟,他們的同理心及心智解讀能力較差,因此就會常有解讀錯誤,而脾氣爆發的情況出現。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孩子看起來多以憤怒來表現,但孩子背後是憂鬱、不快樂的,與一般孩子鬧脾氣是不一樣的。因此如果小學生有這樣的問題,建議還是趕快尋求專業介入,若經由兒童心智科醫師確定診斷,在學校能獲得資源班的介入,讓孩子覺得在學校也有安心的支持者(資源班老師),其實對孩子在校的狀況,是很有幫助的。至於爸媽們對於一般脾氣暴躁易怒的孩子,在家裡可以怎麼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