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from Pinterest: http://www.pinterest.com/pin/317151998732216398/ ) 不知從何時開始就有個習慣--聽雨。 當雨雲在遠方開始滴落一點點雨水,然後慢慢向著自己身處的位置湊近,「躂躂躂」的雨聲會慢慢由飄忽、輕柔的聲響變得實在、響亮。這時候,不用望向窗口,都知道快要下雨,要關窗、「收衫」了! 能夠聽得出這樣的雨聲,就是代表自己正有這樣安靜、平穩的空間,不論是外在環境,還是內心深處,是在紛擾喧鬧的城市中難得的一個喘息點,所以我很愛這個習慣。 今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傾聽著由遠至近再到無的雨聲,忽爾讓我默默地重返三月那天早上,匆匆決定遊走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時光--同樣是個令人平靜的、誘發思考的狀態。 那天,沒有下雨,反而是在台一個月以來難得的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那個讓我重返現場的雨聲,是來自當天駁二C4倉庫內一個名為「非常迪斯可」的展覽。 摘自官方描述: 「非常迪斯可」為英文單字discovery拆解後的中文翻譯,discovery原為「探索」之意,經排列組合後形成very和disco二字。本次展覽象徵一座融合自然生態、工業科技色彩之舞台,透過disco想像無邊的音樂節奏,一種屬於very disco的態度,彰顯當代藝術自由不設限。 本展邀請20位來自台灣北、中、南、東岸及國外長期關注環境議題之藝術家,以三個主題區塊「非常生態vs.現實回應」、「自然物語」與「在地環境」進行探索,透過藝術的視野與詮釋,重塑人類社會與環境生態新思維。 老實說,我在繪畫、雕塑等美術方面敏感度不高,但我很愛逛不同美術館和博物館,它們是能讓人心安靜、提供思考空間的地方,透過各種藝術品和展品,配合我較敏感的文字說明,總會有點得著。 說回正題,那滴滴答答的雨聲正是來自此展覽內一個作品,是藝術家走入山區錄下颱風來臨時期的一段聲音檔(抱歉沒有拍照)。因為很愛聽雨聲的關係,我還記得我很專注在聆聽的時候,眼前充滿畫面,在環山擁抱的山區之中,聽著飄忽輕柔的雨聲慢慢變得響亮,透過單純的聲音,都能感受到颱風的強度--來自大自然的無窮威力。 雖然展覽已經結束,但還是想介紹幾項展品,場內有很多表達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之間存在的關係與問題,很值得深思: 能看到這條海豚跟我們平時所認知的海豚有甚麼不一樣嗎?就是身上裝了一個渦輪機,藝術家表示這是用作排走海面的油污,所以其名稱為中華白油豚。不知大家會聯想到甚麼,我倒是想起在我們機場附近生活的稀有中華白海豚,可能會因為第三條跑道的興建而岌岌可危的處境,跟這個展品訴說的不謀而合。 抱歉,近照好像被我刪掉了。其實這是一系列由插畫設計、藝術教育工作者官孟玄以動物園內的動物作主題而繪畫的。這些圖畫所描繪的都是一隻隻動物被困在一個個人工化的「自然環境」--假山、假石、人工溪流等。 我和設計者都有相近的困惑:「動物園是現代化都市裡的中間景觀,一個矛盾的場域。動物園滿足了人類與野生動物(特別是猛獸)近距離面對面的渴望,但也對這些動物終其一生都被囚禁在這刻意模擬自然的人造場景中感到迷惑與悲傷......當我們凝視著動物園中的動物們的時候,究竟看到了些甚麼?---或是還能夠看到些甚麼,與動物的眼神接觸又有何意義?」 我想,這是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以前是蠻喜歡到動物園,不知何故的快樂和興奮,但近年看到動物園內的動物,看著牠們空洞、沒精打采的眼神、狹小且人造的空間,倒讓我心底流露出難過的感覺。 這兩幅是攝影藝術家陳伯義在八八風災於南沙魯拍下的災後紀實,泥黃的牆身正是當時泥石流所遺下的痕跡,一幅幅靜態的圖片,卻展現出大自然驚人的破壞力,更顯震撼。 人類聰明,但勿忘尊重自然生態,是我看後最簡潔的結論。 ------ 重返一次展覽現場後,重溫展覽帶來的訊息之餘,那時獨自流連於各項展品間,得以專注地靜靜思考的可貴狀態,也在靜聽雨聲的一瞬間,讓我能短暫地享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