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今,P2P行業共發生了三次贖回潮。每一次贖回潮無一例外都是資金鏈斷裂引發促使P2P平臺連續爆雷,引發出借人集中贖回帶來市場恐慌情緒與踩踏行情。資金鏈為何斷裂?兩個字,貪婪!五年來,P2P領域資金池業務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這一次不少平臺皆因發行超高利率活期產品對接債轉業務,導致風險不斷累積,最後導致資金鏈斷裂。更有甚者,一些資本大鱷同時並購多家平臺,在不同平臺之間玩資金騰挪大法,並進行自融炒股,最終爆雷。 而贖回潮之後幸存者該如何前行?相關部門重啟P2P平臺合規操作的現場檢查,並根據不同平臺不同運營狀況進行分類監管,推動行業優勝劣汰。 但在實際操作環節,誰來接手這些問題平臺,如何撇清自身與問題平臺的關係,能否確保實現良性退出,又是一個難題。(曾芳)導讀P2P行業3次贖回風波都暴露出同一個問題——類資金池業務、期限錯配、長貸短借、自設虛假融資標的等違規操作。 “俗話說,人不會兩次踏入同樣的河流,但P2P行業因為同一個原因,贖回了三回。”7月21日,一家大型P2P平臺創始人趙誠(化名)感慨說。 作為一位在P2P領域工作近10年的老兵,他坦言自己經歷了2013年、2015年兩次P2P行業贖回風波。不過,無論從贖回規模,還是出借人離場數量,這兩次贖回風波都遠遠比不上今年6月中旬以來的行業贖回潮。 令他好奇的是,不少P2P平臺都經歷過此前兩輪贖回風波,為何沒有建立相應的風險防範機製?這背後,是平臺重視度不夠,還是自身金融風險意識淡薄? 多位P2P平臺人士對此直言,行業3次贖回風波都暴露出同一個問題——類資金池業務、期限錯配、長貸短借、自設虛假融資標的等違規操作。隻不過隨著監管加強,它們的表現形式前後不一。比如多數P2P平臺用活期產品自動對接債轉業務,成功“替換”了資金池業務與剛性兌付;不少P2P幕後玩家通過復雜的兼並收購隱藏平臺實際控製人身份,為虛假融資標的改頭換面再現江湖提供了“綠色通道”…….“深層次原因在於P2P平臺利用各類金融創新與資本運作,在信息中介與形式合規的名義下做著信用中介的事,賺著信用中介的錢。加之行業缺乏資本充足率、壞賬撥備率、杠桿率限製等銀行風控監管體係,導致P2P平臺在規模快速擴張同時積累越來越大的流動性風險隱患,最終在越來越多平臺難以為繼的壓力下釀成如此大的行業贖回潮。”7月21日,一家大型P2P平臺創始人強調說。若這個問題得不到有效監管,加之合格投資者準入、投資者權益保護與平臺底層資產穿透式披露製度等配套措施“缺位”,一旦行業持續洗牌觸發新一輪平臺踩雷潮,將掀起更大波瀾。 違規操作“換湯不換藥”? 趙誠坦言,2013年他曾經歷過第一輪P2P行業贖回風波,當時廣融貸、中貸信創等70多家P2P平臺突然暴雷,導致出借人集中贖回潮湧。 “當時出現贖回風波,主要原因是P2P平臺提供本金擔保與本息擔保,但監管部門認為此舉涉嫌非法集資,要求平臺取消擔保製度,觸發出借人恐慌情緒升溫而集中贖回,導致不少涉嫌自融與剛性兌付的平臺直接暴雷。” 所幸當時踩雷P2P平臺待收金額很少超過億元,加之政策層面依然鼓勵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因此投資者很快恢復了信心。 “當時業界出現過一個聲音,P2P平臺要從信用中介轉型為信息中介,必須取締任何形式的資金池、期限錯配、長貸短投與自融業務,但這個聲音很快銷聲匿跡。因為金錢的誘惑,讓不少平臺找到了‘替代方案’——他們一面宣稱打破本息擔保,一面通過收取風險準備金等做法變相開展資金池業務與剛性兌付募集大量資金。”趙誠表示。 然而,2015年泛亞有色金融交易所出現逾期違約再度觸發投資者恐慌性贖回,最終導致當年逾500家P2P平臺資金鏈斷裂,釀成了第二輪贖回潮。 令趙誠驚訝的是,第二輪贖回風波卻讓不少P2P行業頭部平臺成為受益者。由於他們率先建立銀行存管製度宣稱“不碰”用戶資金,加之最先按照監管要求開展業務合規性整改,因此大量出借人將資金轉向這些“看似安全合規”的平臺,也激發這些平臺業務規模擴展進入快車道。 “在形式合規的名義下,部分大型P2P平臺的業務運作邏輯卻沒有實質性改變。”趙誠坦言。過去兩年,他聽到很多行業“趣聞怪事”——多家高返平臺一邊強調自身業務合規整改,一邊靠著活期產品超高利率吸引大量出借人資金,盡管眾多P2P業內人士私下認為他們隨時會暴雷,但在今年6月贖回潮來臨前,這些高返平臺依靠活期產品借新還舊,業務規模依然蒸蒸日上。 趙誠表示,去年他聽說一家投資集團通過兼並收購同時運作多個P2P平臺,“有時我搞不明白一個資本為何要運作如此多的P2P平臺,時光匆匆而過.後來才知道他們在跨平臺騰挪資金進行自融炒股。”他回憶說。 “還有部分P2P平臺一再對外標榜被上市公司投資收購,但這些上市公司自身資金流匱乏,有時我也搞不懂,到底是誰在套取誰的錢。”他感慨說。最讓他揪心的,是越來越多原先開展銀行承兌票據融資的P2P平臺,到後來玩起商票業務融資,其中不少商票是平臺創始人自設公司用“財務包裝”創設的。 這都讓他感到“行業危機早晚會來臨,且新一輪贖回風波觸發原因與前兩次並無太大差別”。 今年6月中旬以來,這些被所謂金融創新與資本運作所掩蓋的業務風險,開始集體爆發。 先是唐小曾踩雷觸發高返平臺資金鏈危機,隨之牛板金踩雷揭開了平臺在所謂形式合規名義下,為股東方房地產項目提供自融的“冰山一角”,投之家突然關門則令P2P平臺兼並收購的欺詐風險“浮出水面”,越來越多成交量動輒400億-500億元的平臺踩雷,進一步打破出借人對“平臺大而不倒”的心理預期…….“當所有真相突然在某一時刻集中浮出水面,其帶來的贖回風潮肯定遠遠超過此前兩輪。”趙誠直言。今年行業贖回風波之所以如此洶湧,除了過去3年P2P行業資金規模與出借人雙雙驟增所造成的更大“羊群效應”,大量P2P平臺在所謂形式合規名義下,利用業務創新與資本運作幹著“信用中介”與“惡性欺詐”的事,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與跑路事件疊起,同樣推倒了出借人本已脆弱的投資信心。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上述大型P2P平臺創始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表面上這些年很多平臺在所謂“合規”操作的光環下,累計成交量突破400億-500億元,聚攏了數十萬出借人,但業務模式實質上依然延續資金池借新還舊與剛性兌付的做法,隻要數家大型平臺踩雷導致這個資金遊戲“玩不下去”,勢必觸發更多采取同樣玩法的平臺受波及而接連倒下。 發活期產品自接債轉業務 趙誠直言,這輪P2P贖回潮的幕後推手是誰,業界也在思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不少P2P平臺人士歸咎於債轉業務“異化”惹的禍,比如牛板金等大型平臺踩雷,除了去杠桿令借款人還款能力減弱引爆自融問題,很大程度源自活期產品與債轉業務資金鏈斷裂。 所謂債轉業務,即P2P平臺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在出借人投資借款標的時約定,這份借款標的將在一定期限後被允許通過平臺進行轉讓,便於出借人靈活提取資金獲利退出。 “最初債轉業務運作是完全合規的,即出借人將需轉讓的P2P產品在平臺掛出,等到新出借人協商轉讓價格並完成交易,P2P平臺隻承擔信息中介角色。”一位熟悉債轉業務的P2P平臺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到後來,越來越多P2P平臺發現上述操作不但降低用戶體驗,且P2P遲遲轉讓不成功會讓出借人擔心資產端真假問題,因此他們主動發起活期產品,自動對接需轉讓的P2P產品。 “甚至有些平臺認為這是獲取更高利潤與規模的偉大創新,因為同一個借款標的每轉讓一次,令平臺成交量提高同時,還能多收一筆手續費、服務費充實經營利潤。”他指出。隨之而來的,是P2P平臺不得不承接“信用中介”角色,一方面不斷吸引新資金進入活期產品對接債轉產品,另一方面確保轉讓方本息按時到賬。 “它實質上屬於類資金池業務,隻不過每個債轉產品背後都有相應的融資標的一一匹配,因此不少平臺認為活期產品不是資金池,隻要資金保持凈流入,也不存在所謂的期限錯配與長貸短投風險。”他透露。但在實際操作過程,這類風險不但時刻存在,還因為部分P2P平臺利用這項業務設立虛假借款標的開展自融而不斷放大。 “據我所知,很多P2P平臺不再關註資產端好壞,轉而聚焦每天債轉業務資金是否凈流入,甚至在資金流入缺口出現時發行涉嫌自融的超高利率借款標的吸金,導致兌付壓力驟增。”他透露,以往的風控標準與業績考核指標也隨之變得形同虛設。 一家因債轉業務資金鏈斷裂而踩雷的平臺風控總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以往每筆借款標的都需經過多項風控審核,但隨著活期產品對接債轉業務規模做大後,每逢資金流入缺口出現,平臺CEO就會拿來一些超高利率借款標的,不經風控審核直接放入活期產品資產池進行募資。 “其實我個人很早預感到類似操作遲早會觸發資金鏈斷裂,一旦資金流出額遠大於資金流入額,平臺立刻陷入無錢兌付窘境,但平臺CEO總是用上市公司入股與籌劃海外上市激勵團隊,讓大家對風險變得麻木,反而天天想著上市套現一夜致富。”他感慨說。最終,7月初平臺CEO突然跑路,導致上述夢想轟然倒塌。 實際控製人監管缺位 在趙誠看來,相比債轉業務“暗藏違規貓膩”,這輪贖回風波如此迅猛的另一個幕後推手,是平臺實際控製人的監管“缺位”。 “去年底我們接觸過一家投資集團,希望按平臺待收餘額的40%作為估值進行收購。”他回憶說。前提是平臺未來一年內待收餘額必須翻4倍,且平臺不得對外宣傳被並購與實際控製人變更,不得幹預新股東的資產端風控流程。 “最初團隊相當心動,畢竟備案延期導致上市暫緩,若能通過並購實現股東獲利退出也不失為好的策略。”他透露,後來他聽說這家投資集團關聯公司同時以類似方式洽談收購其他P2P平臺,開始擔心它們收購多家平臺存在不為人知的算盤。直到他聽說其實際控製人一直在尋找各類融資渠道募資炒股,決定回絕上述收購建議。 “現在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趙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分析投之家遭遇,他開始了解這類資本的操盤手法——實際控製人隱藏在幕後,以收購平臺為名提供虛假融資標的獲取資金炒股,一旦資金鏈斷裂,他們迅速撤離,把責任留給原平臺管理團隊。 多位P2P平臺人士也指出,這輪贖回潮之所以迅猛,這些幕後實際控製人卷款跑路也起著巨大推波助瀾作用。因為他們一跑路,直接導致多個平臺迅速崩盤,加大市場恐慌情緒與出借人的不信任感,激發更大規模贖回壓力。 前述P2P平臺風控總監坦言,近年P2P平臺實際控製人的監管缺位問題的確比較突出。他曾聽說,施秉金鼎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原票據業務負責人張林海,因違規行為被勒令禁止從事銀行工作,隨後他創建源海金服,隨著源海金服出現逾期,他通過收購成為另一家票據理財P2P平臺金銀貓的實際控製人。 “令市場意外的是,在他接手金銀貓後,源海金服的逾期全部兌付完成,而金銀貓如今卻踩雷。”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因此向金銀貓人士求證,對方表示平臺實際控製人相關背景應以平臺公告為準。 “問題在於,一旦實際控製人隱藏幕後,他們就可以在各種形式合規名義下做著違規業務與惡意欺詐的事,令整個行業進一步陷入弄虛作假的窘境,最終失去的,是越來越多出借人對P2P行業的信心,導致一有風吹草動,贖回潮將隨時洶湧而出。”趙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