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中,偶爾會有學生問我:“牙齒算不算骨骼?” 雖然學生們直覺上認為牙齒應該不算是骨骼,但可能由於其與骨骼一樣質地堅硬,形狀也類似,所以經常混淆。 准確地說,牙齒並不是骨骼。 骨骼在折斷之後能夠重新生長並自然愈合,但牙齒只長一次。如果咀嚼食物時,牙齒表面折斷,那麼折斷的部位不會繼續生長。因此,此時就需要去牙科治療,把折斷的部位磨平,之後使用人造材料填充。 之所以混淆牙齒與骨骼,是因為它們一樣質地堅硬,外觀也相似。其實,二者之間確實存在共同點,其中最大的共同點是,二者的主要成分都是羥基磷灰石。 牙齒比骨骼更堅硬,其大部分成分都是羥基磷灰石。由於牙齒不具有骨骼的再生功能,生長出來就要使用一輩子,所以需要更加堅硬。我們偶爾用牙齒咀嚼雞骨或魚骨,甚至有人咬堅硬的核桃殼,牙齒都不會折斷,正是因為牙齒表面牙釉質的大部分成分就是堅硬的羥基磷灰石。然而,牙齒遭到過度使用會產生細微的裂痕,最終斷裂。 牙齒大致可分為兩部分:露在牙齦外的牙冠和牙齦內部的牙根。 我們刷牙時清潔的部分是牙齒表面的牙釉質。牙本質位於牙釉質的內部,牙冠和牙根中都含有牙本質。我們用手敲打牙齒時之所以沒有任何反應,是因為牙冠部位沒有神經或血管分布。接受牙科治療時,磨平牙齒不會帶來很大的疼痛感,也是因為牙釉質中沒有感知神經組織。 因此,我們常用“刮骨”來形容疼痛的程度,卻沒有與牙齒相關的詞語。那麼,為什麼我們接受牙科治療時還是會感到疼痛呢? 雖然觸碰牙釉質不會帶來痛感,但牙本質的下面就有神經和血管。因此,如果治療過程中碰到這個部位,就一定會引起疼痛。 牙齒結構 即便牙齒不發生斷裂,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其表面也會逐漸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損。 考古學遺址出土的牙齒中,經常可以發現表面受到嚴重磨損的現象。尤其是死亡年齡推測在40歲以上的遺體,其臼齒部位嚴重磨損,導致本應凹凸不平的牙齒表面變得光滑,甚至被磨損得比其他牙齒明顯低矮。 朝鮮時代遺跡出土的牙齒中,經常可以發現牙齒磨損嚴重,整個牙釉質消失,牙本質暴露在外的情況。死者生前應該忍受了不小的痛苦。(希望大家今晚刷牙的時候仔細觀察自己的牙齒狀況。) 那麼,鹿、牛、馬這些動物每天都要吃草,不停地用牙齒咀嚼,它們的牙齒會不會加速磨損而耗盡呢? 食草動物的牙齒與人類的牙齒在形狀上是存在差異的。首先,食草動物的單顆牙齒比人類的牙齒更寬、更長。由於牙齒較大,所以即使磨損速度較快,也不會耗盡。象的牙齒形似搓衣板,有三四個三角包飯那麼大,而鹿的牙齒長度相當於成人的小指。 自古以來,馬都是人類的交通工具,我們針對馬的牙齒研究比其他動物的更多,因為我們需要通過牙齒的磨損程度判斷馬的健康狀態及其年齡。 在交易市場上,買家通常通過觀察牙齒的磨損程度確認馬的真實年齡。美國有一句俗語:“饋贈之馬,勿看牙口。”(Don’t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這句話產生於以馬為禮的年代,檢查馬的健康狀態就好比詢問禮物的價錢,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哺乳動物一生只換一次牙 人類的牙齒包括門牙、犬齒、臼齒等,具有多種形狀和功能。門牙和犬齒負責將食物切斷,臼齒的功能是將食物磨碎。但如果認為其他動物的牙齒也是如此,就大錯特錯了。 鱷魚或青蛙雖是脊椎動物,但不是哺乳動物,它們所有牙齒的形狀都相同。鱷魚口中滿是“妙脆角”形狀的牙齒,魚類也是如此。這些動物不需要將食物咬斷並咀嚼,只需咬住食物後直接吞下去,所以牙齒不需要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從乳牙換到恒牙的過程。不僅人類,其他哺乳動物也是如此。 胎兒在母親肚子裏5個月左右的時候,牙齒就開始在牙床中發育。牙齒發育先從牙冠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後形成牙根。 雖然從外部看不出來,但其實剛出生嬰兒的牙床中已經長有牙齒。出生後6~9個月,門牙開始冒出,一直到2歲左右, 20顆乳牙全部冒出。 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兩歲半的女兒的牙已經差不多全部長出,只少了一顆。出於好奇,我觀察了一下女兒的牙齒,兒童牙齒的表面與成人牙齒相比更加凹凸不平。起初我還很不理解,但其實這都是因為以前從沒有觀察過乳牙。 我的牙齒已經使用了超過25年的時間,表面自然比孩子剛剛長出的乳牙磨損更多。考古學遺跡中出土的牙齒也是一樣。對於熟悉這些牙齒的我來說,使用時間還沒有超過1年的、“新鮮的”兒童乳牙自然很是新奇。女兒有兩個研究骨骼和牙齒的爸爸媽媽,不得不隨時張開嘴讓我們觀察。 研究發現,亞洲人的牙齒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門牙後面是凹陷進去的。 我想,讀這本書的朋友當中,應該沒有人的門牙後面不是鏟子的 形狀。這種形狀在亞洲人中是很常見的,大家好奇的話可以摸摸自己的門牙。 與此相比,歐洲人的門牙後側都是平滑的形狀,出現凹陷的人只有10%左右。 與女兒玩耍時,我突然好奇,這種特征是不是在乳牙中也存在呢? “女兒啊,張嘴。” 我試著讓女兒張開嘴。但想看到門牙後面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容易,結果女兒還是合上嘴跑掉了。 嘗試了幾次,我終於確定乳牙的後面也是凹陷的。哦吼,原來亞洲人特有的鏟型門牙特征也同樣存在於乳牙。多虧女兒,我才有了這個新發現。 智齒沒有跟上人類進化的腳步 每個人從乳牙到恒牙的換牙時間雖各有差異,但大致的年齡是相仿的。因此,如果發現一個還沒有完成發育的人類下顎骨,就可以通過牙齒形態大致推斷死者當時的年齡。但如果死者已經長好智齒,就只能推斷其年齡在20歲以上。 長有20顆乳牙的兒童開始上小學時,從門牙開始逐漸脫落換牙。空著門牙哈哈大笑的孩子大約都是5~8歲。成年人共有32顆牙齒,兒童期沒有長出的12顆牙齒是後期長出的。這12顆牙齒分別長在口腔上下左右的最後,每處各3顆,叫作大臼齒。 我們會自然地想到,乳牙掉落,恒牙從乳牙的位置上長出來之後,大臼齒才會長出。 但實際上,大部分乳牙沒有脫落的時候,第一顆大臼齒就已經從牙床中長出來了。因此,也可以說,第一顆長出的大臼齒是我們一生中磨損最久的牙齒。 在這一點上,我們和鹿等其他動物是相同的。觀察從考古學遺址中出土的鹿的牙齒可以發現,與其他恒牙相比, 第一顆長出的大臼齒通常會受到更多磨損,甚至會有神經露出。 雖然孩子進入小學後才開始長恒牙,但實際上,嬰兒出生6個月左右的時候,恒牙的牙冠就已經開始在牙床裏發育了。拍攝兒童下顎骨X射線照片可以發現,乳牙下面的牙床中有恒牙。大部分兒童小學畢業時,乳牙會全部掉落,除口腔最內側的智齒外,其他恒牙全部長出。 在韓語中,由於智齒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長出的,所以將其稱為“愛情齒”(“智齒”的韓語為사랑니,即사랑(愛情) + 이(牙齒)的變形)。 在英語中,智齒是在開始領悟人生智慧的年齡長出的,因此叫作“智齒”(wisdom tooth)。智齒是口腔最內側的第三顆大臼齒。 智齒在牙床中生長緩慢。從10歲起,智齒開始發育,通常在20歲左右才長出牙床。 很多人會因智齒長出的方向歪斜或橫向生長而遭受很多痛苦。就算智齒正常長出,由於很難在刷牙時清潔到最裏面的角落,有人也會直接拔掉。 我的智齒只長出了3顆。有些人的智齒雖然沒有露出,但長在牙床裏,而從X射線照片看,我的牙床裏也看不到智齒。先天沒有門牙的人比較少,但少幾顆智齒的人還是比較多的。這是為什麼呢? 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和瑪麗·利基夫婦發現了很多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對人類學界的研究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59年,他們經過30年堅持不懈的挖掘工作,終於在非洲坦桑尼亞奧杜威峽穀發現了頭蓋骨。 起初,路易斯·利基很興奮地將這塊幾乎完整保留的頭蓋骨視為人類直系祖先的遺骨。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它雖然與人類的頭蓋骨很相似,但絕對不屬於人類。 這塊頭蓋骨中的牙齒大得驚人,尤其是臼齒,足足有普通人臼齒的兩倍。除此之外,它的下顎骨尤為堅固。這塊化石的主人被稱為“傍人”(Paranthropus),據推測,他們生前主要食用核桃之類的堅硬食物。這些生活在遠古的人類祖先能夠通過堅固的牙齒咀嚼生硬食物。 大約1萬年前,地球各地的環境開始出現巨大變化。以中國和中東地區為中心,農耕文明開始出現。此前各處遊蕩,以樹上的果實以及獵獲的動物為食的人們,不知因何開始在一處停留並定居下來。 他們居住在一個地方,播種土地並收獲糧食。不僅如此,曾經捕獵野生動物的人類開始飼養狗、豬、牛等家畜。 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他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改變。由於長期定居一處,人類自然而然地開始使用烹飪設施,通過不同方式加工食物後食用。比起野果,農事收獲的小麥、大米更為柔軟。同時,將蔬菜或肉類通過蒸、炒或煮的方式弄熟,會更便於咀嚼。 隨著人類主食的改變,負責咀嚼的肌肉及牙齒也開始發生變化,人類已不再需要巨大的牙齒和堅固的下顎骨。 農耕文明開始後,人類的下顎骨逐漸縮小。智齒就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退化的牙齒。 有意思的是,這種類似的進化現象在人類飼養的動物中也存在。人類和動物一起生活的過程中,開始朝著相似的進化方向演變。 在我們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中,智齒傾斜或缺失的現象極為少見。智齒反映的這個問題說明,人類身體的進化速度尚不及飲食習慣的變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