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正是東京的奧運會,花劍選手張家朗睽違25年為港奪下奧運會上的第二面金牌。全程都為他喝采,並又喚醒了港人的身分認同。回望過去,除了奧運外,香港的運動員在殘奧也曾經獲得非常出色的成績。蘇樺偉在100米的賽事中獲得多面金牌,也為港爭光。吳君如為此監製了一部有關他的電影,主要是寫蘇樺偉和他媽媽的溫馨情節和蘇樺偉成名後的故事。🏃♀️媽媽的神奇小子沒有想像中煽情,沒有故意賣弄情懷,淚點的控制得恰到好處。此電影令我驚喜的地方就是它並沒有像一般電影那樣主力講述運動員失敗後如何邁向成功的勵志故事,而是主力講述他在成功道路上遇到的不少挑戰和家人之間的濃厚情感。「台上10分鐘,台下10年功」,運動員背後付出的努力一定很多。可是,成名之後的路也不一定好走。令我敬佩的是就算缺乏資源,運動員都可以代表港隊,為港爭取好的成績。就算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有沒有得獎,為港出賽已經在港人心中拿了金牌,望港人能夠看到他們背後付出的心酸和血淚汗。🏃♀️運動員生涯是有限的,「後浪推前浪」,退役之後就少了發揮的機會。而且,運動員的收入不一定穩定,每年的賽事獎金不固定,而且還要兼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成名後的運動員不惜要拍廣告、錄綜藝節目謀生,長期的訓練也會分心。說到底,根源的問題就是政府對運動員的福利和資源不足,尤其是殘奧等等的專業賽事。而這部電影反映的問題就非常現實,運動員更會有共鳴。電影的起承轉合都處理得非常細緻和細心。🏃♀️電影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故事,因此製作團隊用了不少時間觀察蘇樺偉和媽媽兩人的生活和互動。當中,飾演偉仔的梁仲恆和飾演偉媽的吳君如觀察入微,模仿偉仔和蘇媽的神情和神髓。而非常完美地詮釋兩人。🏃♀️電影是感動的,感動的點不在於母子之間的溫馨親情故事,而是當看到蘇樺偉得到勝利,為港爭光時,而對自己的身分感到驕傲。片尾穿插著電影角色的勝利片段和蘇樺偉真實的比賽片段,彷彿看著一個紀錄片,而觀眾就是陪伴著蘇樺偉成功成長的人。電影的片尾曲由全城風靡的男團Mirror的成員Jer (柳應廷)連同香港兒童合唱團合唱。一直非常喜歡Jer的曲風和演唱,一定是為電影增色,也是一個很大的亮點。電影中飾演「火車東」的胡子彤的演技讓我佩服,精湛的演技讓他的角色更加傳神,觀眾看得更投入。🏃♀️看了電影兩次,一次是在奧運會前看,一次則是在奧運會後看,兩次的感受非常不同。第一次就像是看了蘇樺偉的自傳,把故事重點放在蘇樺偉在他的運動生涯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第二次更體會運動員在缺乏資源和資助下的心酸和他們的拼搏精神。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可以多關注香港運動員和香港電影,每一個人的鼓勵都成為很多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