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生命呱呱落地那刻,爸媽皆用滿滿的愛來迎接他。可是在教養過程中,為何當孩子行為表現失常或脫序時,會令父母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在意或害怕他人眼光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脫序行為而引起他人注意、甚至影響他人時,有些爸媽會擔心緊張,害怕被人說不會教小孩,或被質疑管教能力不足,因而出現生氣或提高聲量的反應。除此,何采諭心理師亦補充:「加上現在手機拍照、錄影等功能發達,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不當行為,路人還沒瞭解來龍去脈,即直接錄影或拍攝,並放到社群網站上討論,更增添父母的壓力。」童年記憶與經驗之延續大人在年幼時,或多或少在親子互動上經歷過不好的經驗,即使長大後,我們不斷自我提醒,在面對孩子應學習改變,不再依循上一輩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但仍會不自覺重複上一代的教養方式。例如:上一代父母的傳統觀念是「不打不成器」,當自己教養孩子時,儘管提醒絕不犯上一代的錯,但還是忍不住做了同樣的事。何心理師表示:「對孩子容易抓狂或使用破壞性語言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被傷害的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傷害較無法體會。」誤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孩子出現脫序行為,多有其原因,包括孩子本身特質、環境與孩子的互動影響。何心理師進一步說明:「有些孩子較敏感,情緒容易不穩定,或是對於某些事物有堅持與規則,而這些特質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至於環境與孩子的互動方面,這些行為不良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太多負向回饋,並經常被標籤,例如:妹妹被欺負,一定是哥哥搞鬼;弟弟搗亂,一定是哥哥帶頭……大人將孩子的行為解讀為頑皮搗蛋、講不聽、故意等,使孩子受到負向對待。因此,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也許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孩子必須以負向行為才能吸引他人對其關心。爸媽快抓狂時,請先這樣做多數爸媽捨不得責備孩子,不過,當孩子表現一再脫序,且履勸不聽時,身為父母也會生氣,甚至情緒失控。當爸媽快抓狂時,該如何做才能降低親子衝突?預先告知情緒反應相較於孩子,大人比較可以辨識哪些情境、事件或狀態,容易引發負向情緒,何采諭心理師表示:「不妨事先告知孩子,如果做了哪些不好的行為可能會讓媽媽不舒服,甚至生氣發怒。」除了提醒孩子,也讓自己瞭解待會也許發生的情境,讓彼此有心理準備。學習控制音量聲調人在生氣時,幾乎都會音量加大、聲調提高,受到生理被激發的影響,容易讓人情緒高漲。當爸媽覺得快要生氣時,先深呼吸、停頓一下,緩和生理所帶來的衝動,並漸漸調整說話的語氣與音調,試著讓自己以較和緩的說話方式,與孩子互動。坦然面對自身情緒每個人都有宣洩情緒的權利,也必須為情緒找出口。無論大人或小孩,「生氣」是可以被允許的,何心理師提醒:「只是父母應學習辨識,究竟是小孩的行為讓自己生氣,還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讓自己對小孩的行為看不過去而遷怒?」家長應學習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暫時離開事件現場藉由離開現場,讓心情稍微平復穩定後,再回來與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事,如此會比在氣頭上對孩子說出不好聽的傷害話語來得好。當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除了盡量少說出負面話語,另外,何采諭心理師提醒:「一些生活上的用詞也要注意,尤其與生活規範、品格方面相關的事。」她舉例說明,當孩子在圖書館內大聲講話或奔跑時,爸媽應提醒孩子要遵守館內規定,像是安靜、放慢腳步,而不是以「圖書館阿姨會罵人」來嚇阻孩子不當行為。除此,在餐廳用餐時,也常見到孩子在走道上奔跑,爸媽應提醒孩子,服務生送餐的過程,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奔跑、撞到,不慎今彩539被餐點燙傷。甚至有些學步期的寶寶走路跌倒,一些長輩會怪罪地板或小石頭害孩子跌倒,甚至說出:「地板不乖、打打」……何心理師指出:「要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規矩與價值觀念,而不將責任歸咎於他人。」家長正確做法應是引導孩子觀察四周環境,學習自我保護與照顧的責任,培養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