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內視鏡檢查當你發現胃部不適,與其不停憂慮身體是否出現狀況,倒不如對自己好一些,及早接受胃內視鏡檢查。胃鏡由口腔和喉嚨進入食道,醫生會在顯示屏上觀察食道、胃部及十二指腸的狀況。胃鏡末端設有光源及攝影機,讓醫生檢視內裡有瘜肉,潰瘍或其他狀況,所有病人均會抽取組織進行幽門螺旋菌快速測試,如有需要,醫生可用特製工具通過內視鏡抽取病理組織進行化驗,過程快速無痛。當檢查完成後,醫生會安全及快捷地取出內視鏡。由於初期胃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當胃癌病患發現時已屬晚期及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治療難度相對較高。容易㦬患胃癌的原因包括年齡、進食高鹽和煙熏食品、飲食缺乏水果和蔬菜、家族有胃癌病史、曾感染幽門螺旋菌、胃部長期發炎、惡性貧血、吸煙及胃部出現瘜肉等。胃內視鏡檢查(胃鏡)此外,胃食道逆流(gastrointestinal reflux disease, GERD)亦與胃癌有密切關係。胃食道逆流是指胃酸經常倒流到食道。與胃部相關癌症的症狀包括疲勞、進食分量很少仍感到飽滯、持續感到火燒心、嚴重消化不良、經常感到噁心及嘔吐、胃痛及原因不明的體重下䧏。此外,幽門螺旋菌帶菌者較非帶菌者㦬患胃癌的機會可高出4-6倍。幽門螺旋菌是生存於胃部及消化道的細菌,它會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引致胃、消化道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癌,超過80%的帶菌者不會表露病徵,估計現時全港約有30%人口屬帶菌者,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幽門螺旋菌是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不容忽視。 大腸內窺鏡檢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是可以醫治的。大腸癌的高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有大腸癌家族史、患潰痬性結腸炎或患克隆氏症。缺乏體能運動、飲食傾向高脂及纖維量不足、飲酒和吸煙、肥胖都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部份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有變(便秘或腹瀉)、大便帶血、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及腹部不適。根據衛生署數據,大腸癌是香港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在2019年,大腸癌死亡個案為2,174宗,佔本地全部癌症死亡個案15%。要避免大腸癌,一定頻率的大腸內窺鏡檢查就能幫到你。 大腸內窺鏡檢查(大腸鏡)以大腸鏡為例行身體檢查,特別針對家族有大腸癌或瘜肉(大腸內非癌性生長)病史的群組,同時亦可用作檢查炎症性腸病,例如克隆氏症或潰痬性結腸炎;此外,醫生可透過大腸鏡確認發炎位置,切除瘜肉及抽取部份活組織進行化驗。大腸癌有可能是良性、非癌性或惡性,惡性癌症可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因此早期檢查在瘜肉惡化為癌症之前切除,存活率亦大大提升。大腸癌篩查是指在未有明顯症狀前作檢查和診斷,亦有助識別較高危人士;大腸癌篩查普遍視為確診前的重要一步,若能夠於大腸癌出現症狀前確認潛在風險,有效防範於未燃。大便隱血測試及大便DNA測試(針對某種致癌基因)皆是非入侵性、方便的檢查方式,不過並不能檢測未有出血的腫瘤或顯示DNA病變。以大腸鏡清晰檢視整個腸道,如果發現DNA病變或瘜肉,可立即切除及化驗。早期檢查及切除瘜肉有助減低大腸癌發病率達3-8倍。根據衛生署資料,帶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病變基因而㦬患大腸癌的機會高達50-80%,而帶有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病變基因的患癌風險更高達70-100%,絕對不容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