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深度行: 孟達有苦自己知》 (research from 三國歷史深度行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depthtour 過往三國景點自助旅遊: http://travelbyod.blogspot.com ) 孟達,陝西扶風人,熟悉三國的人應該知道,他就是那個著名的“叛將”,先是從劉璋陣營投奔劉備,後來,又從劉備陣營投降曹魏,備受曹丕重用,任新城太守,鎮守房陵、上庸、西城(近鄂陝交界地帶),與蜀漢對抗。然而沒過幾年,在諸葛亮的“攻心”之下,孟達又籌畫返蜀,卻被司馬懿識破,派奇兵閃電般突襲斬殺之。 關於孟達,自古口碑不佳,認為他是背信棄義之人,所以晉人陳壽在三國志裡不為孟達立傳,認為他無國可依。現在有很多人站在今人的角度為孟達開脫翻案,情有可原。 據有限的史料記載,孟達屬文武兼備的人物,既有“將帥之才”,又有“卿相之器”, 劉備入蜀,孟達出力不少,卻不能像法正一樣被劉備倚重,定軍山一舉成名;也不能如張松一般,但憑一招“過目不忘”。他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奉命領兵攻打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士氣正旺,戰事進展順利,突然無端被劉備養子劉封奪了兵權,搶了功勞,事後連降將都有封賞,孟達卻什麼也沒有,委屈至極,窩囊至極。 關羽突然敗走麥城,接連請求增援。劉、孟藉口不去。無論是否藏有私心,以時局看來,若抽兵救援,三郡複歸魏國,責任誰能擔起?二則吳魏聯合,荊襄潰敗,已成定局,一旦出兵,非但不能救回關羽,反倒陷入重圍,全軍覆沒。何況若追究責任,也是劉封的領導責任在先,孟達次之。然關羽兵敗身死,劉備對孟達極為憤恨,劉封又恃權欺淩孟達。此時,諸葛亮又向劉備指出劉封、孟達二人久在一起,難保日後不生變。於是,劉備下令調開二人,以逐個收拾。為免禍,孟達遂于延康元年(220)給劉備留下一封信,率領部下降魏。臨行前,孟達留下《辭先主表》,以表投魏之由,這份辭表的字裡行間,處處都流露出孟達的無奈和傷悲。文章所舉的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等人都是為國盡忠但又不得善終的前人,孟達以此自喻,以示自己當時的無奈,而此舉也佐證了他行事的磊落。 曹丕雖極為看重孟達,委以重任,以禮待之,恩寵備至,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領政,一向頗為眾人不服的孟達又一次感到了危機和無助。他怕被詆毀,被猜忌。此時,諸葛亮引誘孟達,孟達有了反叛之意。誠然,諸葛亮並非真心招降孟達,他只是想奪回伐魏的戰略要地——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孟達不久複謀叛魏歸蜀,不意事泄,遂決意起兵,被司馬懿襲殺。 孟達一生的際遇及不安的人生,影響著他每一個決定,終究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一團迷霧而非他所希冀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孟達墓就在素有太極城之稱的旬陝西旬陽縣城,於靈崖寺對面的山頭上,中間隔著一道溝穀,兩山之間有路相通,從靈崖寺步行大概十分鐘就能到孟達墓。另一種到達的方式是走李家台村的通村公路,這是一條盤旋而上的水泥路,車子能直接開到孟達墓下的停車場裡。 孟達墓附近有一座磚塔。此塔為清光緒年間所建,高約八米,共有五層。相傳,千百年以來,孟達墓的封土不斷長高,村民擔心孟達的“武氣”破壞當地的“文運”。於是,修建寶塔鎮墓,取名為“文星塔”。孟達墓居高臨下,南望雄視漢江峽谷,可遠眺漢江對面高聳的巴山山脈,西側可見旬陽縣城陳列腳下,建築物密密麻麻,視野十分廣闊。 過往三國景點自助旅遊: http://travelbyo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