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去飲茶時有留意點心的英文譯名,都會發現其實很多也譯得相當「求其」,不是直接使用中文發音,就是甚麼都譯做Dumpling。舉個例,燒賣會被翻譯做Siu Mai 或者 Pork Dumpling,蝦餃則是Ha Gau或Shrimp Dumpling。有時候心想,如果外國人未曾吃過這些點心的話,到底是否明白自己點了的是甚麼東西?(題外話:前幾年新聞曾經報導過有酒樓把牛栢葉譯做「Albert Yip」,真係唔知咩料!) 說到食物譯名,英語系國家就真的不及法國,這陣子在餐廳工作,接觸到不少點心的法文譯名,原來法國人會為點心取一個「正式」的名字。用回燒賣和蝦餃的例子吧,燒賣的法文名為Bouchée au Porc。Bouchée解作盒子,而Porc則是豬肉,所以直譯應為「豬肉盒子」,但盒子和燒賣有何關係呢?其實Bouchée也是一種法式食品的統稱,任何用麵糰包裹餡料但上方不封口的食物均可稱為Bouchée,所以這不正符合燒賣的外型嗎?第一次得知這名字背後原因時,我真的不得不佩服法國人對飲食的態度。另外,蝦餃則稱作Ravioli aux Crevettes。Ravioli就是大家吃意大利菜時經常吃到的意式雲吞,這裏借用了這個名字,再加上蝦的法文Crevette,就成了一個傳神的譯名。除了燒賣和蝦餃之外,春卷的名字也是很特別,不像英文般直譯為Spring Roll,在法國春卷稱為Nêms(發音纇似中文的「南」),其實這是春卷的越南文名字,當年法國在中南半島殖民時,就順便把這個菜式的名字也帶回來法國了! 不過萬事也有例外,有些譯名還是譯得十分隨便。例如,水晶包的法文譯名是Brioche Cristale(如果大家不知道甚麼是水晶包,其實它是一種類似蝦餃的點心,只不過裏面包的是雞肉,而且造型也類似小籠包般)。我想當時他們就只直接把水晶包直譯,因為Cristale是水晶的法文,而Brioche則是一種法式麵包,加起來剛好就是「水晶包」。但問題是水晶包本身根本不是「包」,而Brioche其實也是一種口感和味道都很接近蛋糕的甜麵包,所以兩者真是風牛馬不相及兼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我不懂中文,大概會把它想成像是那種鋪滿糖霜的甜麵包吧! 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很欣賞他們用心去替外來食物改一個貼題的譯名。其實,這反映出法國人對飲食是何其著重吧!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