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是女性調理體質的黃金期,但濕氣重可能加重經期不適,如浮腫、暗沉、疲勞等。本篇文章將結合中醫理論,針對不同體質推薦3款專屬祛濕茶,並解釋其原理,幫助女性在特殊時期更有效地排濕養顏。 為什麼經期是祛濕黃金期?🪢中醫觀點:經期氣血下行,代謝加快,此時調理可事半功倍。濕氣重對經期的影響:加重水腫、經痛、疲勞,甚至導致經血不暢。「三陰交穴位按摩」搭配「三陰交穴位按摩」,每天按壓5分鐘,加強祛濕效果。找穴位:腳內踝骨向上量4指寬(約7公分),脛骨後緣凹陷處。按摩手法:用拇指垂直按壓,略感痠脹為宜。順時針打圈30下,再逆時針30下。最佳時機:經期前1週每天按,預防經痛。晚上9-11點(三焦經運行時)效果最好!加強效果:按摩後喝溫熱祛濕茶,幫助代謝。💡 小貼士:搭配艾草精油按摩,祛濕效果更佳! 小測驗:「你的經期體質適合哪款茶?」測驗題目:一、 經前最容易出現什麼症狀?A) 情緒煩躁、乳房脹痛B) 手腳冰冷、經痛劇烈C) 痘痘爆發、分泌物多二、 經期時你的經血狀態是?A) 量少、色暗、有血塊B) 量多、色淡、易疲勞C) 量正常但黏稠、味道重三、 經期結束後常感覺?A) 腰痠、水腫B) 頭暈、面色蒼白C) 皮膚油膩、口乾點擊圖片放大 氣滯血瘀型(多數選A)|玫瑰陳皮薏米茶📌 適用症狀:經前情緒煩躁、乳房脹痛,經血色暗有血塊,經後腰痠水腫。🌿 茶飲原理:玫瑰花疏肝解鬱,陳皮理氣健脾,炒薏米化瘀祛濕,適合肝鬱氣滯導致的血瘀問題。材料與做法材料:玫瑰花5朵(疏肝解鬱)陳皮3克(三年以上更佳,健脾化痰)炒薏米10克(先乾炒至微黃,減寒性)做法:將陳皮、炒薏米放入500ml水中,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5分鐘。關火前5分鐘加入玫瑰花,避免久煮破壞香氣。濾出茶湯,可加少許蜂蜜調味(避經期頭兩天)。飲用時機:經前1週開始飲用,每日1杯,連續5天。⚠️ 注意:經血量多時暫停飲用(薏米利水可能增加血量)。長期便秘者減少陳皮用量,避免過燥。氣血虛弱型(多數選B)|紅棗薑茶+赤小豆📌 適用症狀:經期手腳冰冷、經血量多色淡,經後頭暈面色蒼白。🌿 茶飲原理:紅棗補血養脾,生薑溫經散寒,赤小豆利水不傷血,適合氣血兩虛體質。材料與做法材料:紅棗5顆(去核,避免生濕)生薑3片(帶皮更利水)赤小豆15克(非普通紅豆,需選細長品種)做法: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時,紅棗切開去核。所有材料加800ml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至赤小豆軟爛。可加少量黑糖調味(避開經期前3天,以免增加血量)。飲用時機:經期第3天開始飲用,每日1杯至經後3天。⚠️ 注意:上火(口瘡、喉痛)時停用,改喝「四神湯」溫和補脾。糖尿病患者可去紅糖,改用1片甘草調味。濕熱型(多數選C)|茯苓山藥茶📌 適用症狀:經前痘痘多、分泌物黃稠,經血黏稠味重,經後皮膚油膩口乾。🌿 茶飲原理:茯苓健脾滲濕,山藥補脾益陰,兩者平衡濕熱而不傷正氣。材料與做法材料:茯苓10克(利水滲濕)乾山藥片15克(或鮮山藥50克,補脾陰)枸杞5克(平衡燥性)做法:茯苓掰小塊,山藥切片(鮮品需戴手套處理防癢)。材料加600ml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最後加入枸杞煮5分鐘,可加少許鹽提味(濕熱重者不加糖)。飲用時機:經期結束後連喝5天,每週2-3次。注意:腹瀉時暫停飲用(茯苓可能加重腹瀉)。可搭配「綠豆薏仁水」加強清熱,但避開經期。經期祛濕3大禁忌❌ 避免冰飲、生冷食物(如西瓜、綠豆),以免加重濕寒。❌ 經期頭2天避免過量飲用利尿茶(如冬瓜荷葉茶),以免影響氣血運行。❌ 濕熱體質(舌苔黃膩)者避免過量紅棗,可改用茯苓替代。**若有疑問,建議尋求中醫的專業意見,以深入了解自身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