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hara,尼泊爾的渡假天堂」﹝美食篇﹞ 我記得我和朋友說起我要到尼泊爾旅遊時,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會擔心我在這個窮國家會「無啖好食」,來到尼泊爾後,我才知道,原來尼泊爾有這麼多外國遊客。有遊客的地方,當然就會大力發展旅遊業,所以尼泊爾兩個最熱鬧的地方,加德滿都的Thamel和Pokhara的湖濱區﹝Lake Side﹞,不同國家的美食都能夠在這麼找到,而密集程度絕對比得上香港這個美食天堂,當然,食品質素不一定能及上香港,但價錢可以便宜幾倍。 我和阿欣剛到尼泊爾,就到Thamel的Thakali Kitchen去試試地道的尼泊爾菜,但結果就是完全吃不慣‧‧‧所以之後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便宜地吃吃Momo和Chowmein,前者是尼泊爾的餃子,後者‧‧‧好像就是中國傳過來的炒面,連讀音都是「炒面」。不過,同一種食物,吃再多肯定會悶,加上這種地道小店雖然便宜,但環境比較差,不要說沒有英文餐牌,根本就是連餐牌都沒有!而店員也不一定懂英文,令比較嘴饞的阿欣來說,完全不能接受,她不想在這個行程中國段時就天天吃蛋炒飯,在尼泊爾就天天吃Chowmein。所以,Pokhara的湖濱區正好可讓我們試試不同國家的美食。 點擊圖片放大 +2 Momo和Chowmein 在登山前一天,我們就去了中國人必去的珠峰牛排﹝Everest Steak House﹞,為什麼說是「中國人必去」呢?我也不知道,可能因為珠峰牛排出名份量多,所以中國人覺得「抵食」就愛去吧。我去,是出於好奇,不是愛趕潮流。 珠峰牛排就像舊式扒房,沒什麼西式元素,沒什麼格調,沒什麼服務,看看餐牌,花多眼亂,一個扒餐要八百盧比以上,比香港便宜,但在尼泊爾卻不便宜。問問待應,他說,牛扒沒有分別,分別只在於醬汁。真厲害,原來我是來吃醬汁而不是來鋸扒的,隨便點了兩個扒,一個七成熟,一個五分熟。上菜,份量不少,但也不能用巨多來形容。我們最後都吃剩了,吃剩的原因,是因為真的不好吃,七成熟變全熟,五成變七成,令全熟的根本不能吃‧‧‧嗯,滿足了心中的好奇,也算是一種獵「奇」心態吧。 說回現在,我們從山上剛回到Pokhara,是當日的下午時份,由於在山下吃飯比較貴,所以我們打算回Pokhara再吃,不過我們在下車的巴格朗汽車站,一直走向四公里遠的湖濱區,都沒看到合心水的餐廳,果然離開旅客區就會「無啖好食」呀。我們一個多小時後才在湖濱區附近找到一間本地餐廳,餓得快死的我們,點了平凡不過的炒面,但等了又等,都仍未上菜。 其實我早就知道,一般尼泊爾餐廳起碼要等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才能上菜,但今次等了一小時有多!太過份了!天氣很熱,肚餓,再加上沒得上網,簡直令人渡日如年。飯後結帳,他居然還敢收我百分之十的服務費和百分之十三的附加稅,我真的在他面前「屌」的一聲叫出來,當然,他應該只聽得懂Fuck而聽不懂「屌」。 回到我們之前住的旅館,休息一會後,再到湖濱區「覓食」。我們去了一間印度餐廳,進去後才知道是全素的,不過不要緊,反正我們之前天天蛋炒飯炒面也吃慣素了。看看餐牌,有很多不知的食物名詞,不是我英文差,而是真很多都是印度食物都沒見過﹝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餐貼上很貼心有圖片,不過因為印刷質素太差,而且是黑白,所以完全看不懂是什麼東西。最後,我們點了一個「特式」沙律,一份咖哩,和一個不知名的東西。 先說「特式」沙律,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特式」二字呢,因為真的未吃過沙律是沒有任何醬汁的,這麼聽好像沒什麼問題,但一碟連生菜都沒有,只有一堆黃瓜番茄洋蔥等沙律,和我完全分吃有什麼分別呢,可能這就是正宗印度特色吧。 再說咖哩,上菜後我才發現,除非餐牌上有列明跟飯或者飛餅,那咖哩就只是單純的咖哩,我之前還奇怪為什麼咖哩的價錢好像特別便宜‧‧‧試試味,果然,咖哩就是要來印度吃,而且應該是最難中伏的食物了,很香很好吃。 最後上來的那個不知名東西,原來是鐵板扒餐?等等,這裡不是吃素的嗎?我用刀切開看看,原來這塊「扒」是用菇類和菜做的,有點像中國的齋,明明不能吃肉,又要弄到像肉一樣。不過這個「扒」配上鐵板和燒汁,真的很好吃,素又如何,好吃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