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從沒想過做乳房手術後,最難過的不是恢復期的疼痛,而是面對「莢膜攣縮」那幾個月裡,心裡那團說不清楚的焦慮感。當初做手術的時候,滿懷期待。幻想著手術後可以更有自信、穿衣服更有型,甚至會開始喜歡照鏡子裡的自己。手術前我做了很多功課,找了技術好、評價高的醫師,還特別選擇比較自然、不浮誇的植入物,心想這樣應該萬無一失吧。結果沒想到,術後幾個月,我開始覺得某一邊胸部有點「怪怪的」,不是疼痛,而是一種緊繃、硬硬的感覺。摸起來不太對勁,外型也有一點點變化。我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恢復期的正常現象,但慢慢地,那個不對勁越來越明顯,直到回診時醫生一句:「妳這可能是莢膜攣縮。」那一刻我真的傻眼。原來,身體會自然在植入物周圍形成一層莢膜,但如果這層膜收縮過度,就會壓迫植入物、導致變形或不適,這就是「莢膜攣縮」。我心裡立刻浮現一堆問號:「那怎麼辦?是不是要再開刀?是不是我身體排斥?是不是我當初根本不該做?」這段時間,我的情緒像洗三溫暖一樣。有時候會覺得一切努力都白費了,也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懷疑,甚至偷偷問過自己:「我是不是太在意外表了?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但也就是在這個低潮期,我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我先從「接受自己正在經歷這件事」開始做起。我告訴自己,莢膜攣縮並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它是一種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就像有人戴隱形眼鏡會過敏,有人拔牙會腫得比較久一樣——它只是個過程,不是失敗。接著,我開始好好聽身體的聲音。配合醫生的建議,我認真做按摩、改變睡姿,甚至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少吃鹽、少喝冰,真的有幫助!)。過程雖然緩慢,但當我感受到一點一滴的改善時,那種安心感,比手術剛做完時的快樂還踏實。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放下「完美」這兩個字。以前我總想要擁有完美的身材、完美的比例,但莢膜攣縮這件事讓我明白:身體不是一個塑膠模型,它會變化、會反應、會有情緒。我學著跟它對話,學著不在意照片裡哪邊角度不對,而是去感受自己是不是過得健康、有精神、有笑容。有一次朋友問我:「如果再給妳一次機會,妳還會選擇做手術嗎?」我笑笑地說:「會,但我會先學會怎麼接受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雞湯,但對我來說,是從焦慮走到平靜的真實歷程。現在的我,比起手術前多了更多跟自己相處的練習。我更願意傾聽身體的訊號,更知道什麼狀況要回診、什麼可以自己調整。而那顆一直以來追求完美的小心臟,也終於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妳也正在經歷這一段,或是害怕未來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想跟妳說:「妳不孤單。」每一段療癒的過程,都不只是身體的修復,更是心靈的蛻變。我們一起慢慢變好,也慢慢學會,愛現在這個版本的自己。